历时14个月的高通反垄断调查,终于在昨日给出答案,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开出60.88亿元的罚单,创下中国反垄断罚款的最高纪录。高通对此表示接受,认罚不抗辩,并将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对高通发起反垄断调查,曾被认为是对国家发改委的一次重大挑战,因为对手浸淫国际反垄断官司多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反垄断”高手。而一直以来,国家发改委的“主业”是审批投资和制定规划,反垄断调查的真正经验也不过一年左右,属于“菜鸟”无疑。
然而,双方最终以“执法和解”的方式取得谅解。高通消除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一块最大隐患,并得以保持自己在中国的核心商业模式,而国家发改委经此一役,反垄断调查的权威地位大致确立,在以后的执法中将会更加自信和游刃。中国手机企业和消费者毫无疑问受益。总的来说,高通反垄断调查并没有变成零和博弈,而仍可以被视做共赢的游戏。
在过去一两年时间,国家发改委密集发力反垄断调查,兵锋指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涉及液晶面板、白酒、奶粉、黄金饰品、眼镜、汽车、保险等诸多领域,宣布中国的反垄断调查进入新常态。这期间,外资企业多有不适,外国舆论多有“非议”,但中国的反垄断已经势不可挡,常态化执法已成共识。
高通一案甫一爆发,即举国瞩目。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反垄断调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为相对于常规的价格垄断,知识产权和专利许可这样的高精尖垄断,对反垄断部门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总不能靠着恫吓来执法吧。在执法过程中如果不能以理服人,以法服人,很容易被人诟病为“执法欺凌”,抬高以后反垄断执法的成本。
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不论内资还是外资,都不得不适应中国反垄断的新常态,适应国家发改委的反垄断风格,适应中国特色的反垄断法律规则,有话好好说,态度决定一切。这也是包括高通在内大多数企业最终选择的和解途径,一个留有大量余地的妥协,要比撕破脸打一架更符合理性。
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告一段落,但反垄断仍然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仅是因为反垄断的对象选择存在法理争议,被认为最坏垄断的行政垄断,比如石化电力,却不是反垄断法的主攻对象;同时反垄断也愈来愈遭受到经济学的考问,反垄断打压市场竞争,已故的经济学诺奖大师科斯就对反垄断厌烦透顶,在他看来,寡头企业但凡提高价格、下调价格和维持价格,就要被冠之以垄断、倾销和合谋。这些对于国家发改委来说,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外在,而将会对其的执法持续施压。这样的压力,未见得就比被调查对象的对抗更小。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