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简政放权再次给出“金句”: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本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审批权已超过1/3,提前兑现了简政放权的承诺。可以说,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改革的一张名片,李克强在多个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简政放权还要加码,坚决打掉寻租空间。
凡改革总是会遭遇到抵制、曲解和架空的情况。总理对这些“猫腻”也是心里跟明镜似的,信息完全对称。他指出,有的审批“明放暗不放”,有的换个“马甲”又以备案名目出现,有的放权降低了门槛但外面中介“高墙”依然林立。
在稍早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对审批揽权滥权的情况也是一语道破,“我前几天听说,一个项目压在某个部门没批下来,可这个部门跟这个项目压根儿没多大关系!”“投资项目要抓紧时间按类别划分清楚,没关系的部门就别‘掺和’了!一会儿说时间不够、人手不够,一会儿又什么事都要‘掺和’,没关系也要进,这些问题都要一清到底!”
总理的改革经济学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三个清单”,另一个是“简政放权”。这两个词总理念兹在兹,时不时地在各种场合都要拿出来说一说,敲打一些违和的部委和官员。
这两个关键词又可以浓缩为两个字:治权。新一轮的改革,旨在改革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在这一点上,反腐也是抱着同样的宗旨,成败不在于抓了多少个省部级官员,而是能否建立一套刚性制度,让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最后一个“全面”被视为神来之笔,从严治党就是要严格规范权力的使用。只有权力为权利服务,不构成对权利的随意侵害,小康、改革和法治,才让人民看得真切。
深水区也好,壮士断腕也好,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也好,统统在于当下的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削权,政府还权于市场、社会和个人,为自己的权力设定边界。由奢入俭已是难事,由权力无边到权力有度,改革一旦成功,将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
“政府削权放权的同时还要以刚性制度来管权、限权,念好权力的‘紧箍咒’。要用法治‘金箍棒’给政府权力划定边界,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这是打造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金钥匙’。”对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调整,对于改革的手段(三个清单)和目的(法治),总理的这段表述不能再言简意赅和生动活泼了,以此结尾,画龙点睛,识得改革真面目,省却了评论员的赘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