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业内称为我国司法改革过程中一把“利刃”的最高法巡回法庭,正在慢慢发挥威力,然而也遇到一些烦恼。据悉,第一巡回法庭“开张”当日,有超过八成法律诉求不属于受理范围内,而第二巡回法庭也因这类案件过多,特意安排工作人员分散人流。其实,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巡回法庭这个设在家门口的最高法并非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法庭,虽然它代表着最高法,但也有着自己的“能”与“不能”。
能:“去地方化”重要举措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央派官员或机构到地方巡查,亲赴一线处理政务、监督地方政府等的先例。去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一经公布,其中新提出的“最高法巡回法庭”概念就迅速成为社会热词。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设立最高法巡回法庭,正是推动司法“去地方化”的积极举措。
“巡回法院看似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其实却是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细化和落实。过去地方法院并没有真正成为地方的国家法院,巡回法院的设置就是帮助地方法院超越目前的设置,尽可能地‘去地方化’,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再受制于地方党委、政府。”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表示,这意味着地方部门、领导以私下打电话、批条子等形式插手和干预司法案件的问题将被杜绝,以后地方政府将不敢轻易对案件发表任何看法,领导干部也将因忌惮被追责而不再私下干预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行为。
曾作为《决定》起草人之一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胡云腾更在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其任命为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庭长之前明确表示,近些年,最高法受理的案件越来越多,连续几年审理案件突破1万件/年,法官办案压力很大,不利于最高法充分发挥指导、监督全国法院审判的职能。同时,随着案件到最高法审理,地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也被带到北京。最高法审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第一巡回法庭庭长刘贵祥更直言,第一巡回法庭的人财物管理都在最高法,主审法官实行定期轮换制,不会在巡回区形成利益交换关系。
不能:巡回法庭并非“零门槛”
之所以不少人会认为,最高法巡回法庭设到地方能够帮他们解决地方法院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因为,日前最高法审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巡回法庭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巡回法庭作为最高法的组成部分和派出机构,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院,但审级就是最高法审级,巡回法庭做出的判决、裁定、决定,就是最高法的判决、裁定、决定,盖最高法印章。如此高级别的法庭,地方法院必然是无法具备的。
巡回法庭代表最高法,判决、裁定、决定的级别也必然与地方法院有所不同,因此,《规定》明确,包括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商事案件等11类案件属于巡回法庭审理或者办理的。“今后,巡回区内跨行政区划的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完全可能由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一审。”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对于这种案件,巡回法庭一审即为终审判决。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司法解释,对于当事人不服巡回区内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的第一审行政或者民商事判决、裁定提起上诉的,上诉状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向巡回法庭提出。当事人直接向巡回法庭上诉的,巡回法庭应在五日内将上诉状移交原审人民法院。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五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巡回法庭。
司改“最后一公里”破冰利器
业内坦言,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在“开张”当日便开始“超负荷”受理案件,一方面让人欣慰地感受到巡回法庭开设的必要性,一方面也提醒着我国继续打通司法体制改革“最后一公里”迫切性之强。
最高法巡回法庭甫一亮相就赢得公众普遍关注,其中关键不仅在于一沉到底、高配法官、巡回轮职等新鲜元素,更在于其身上寄托着审判更加权威、专业、公正的公众期待。支振锋表示,但不可否认,民众对于最高法巡回法庭的需求如此之大,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少人对于巡回法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会”及不了解。比如不少民众不清楚第一、第二巡回法庭是设有巡回区的。第一巡回法庭主审法官华伟表示,第一巡回法庭受理的案件范围只在巡回区内,即广东、广西和海南,外地法院做出的判决和裁定在第一巡回法庭是不接受申诉和处理的,而这也是导致不少案件不在第一巡回法庭受理范围内的主要原因之一。
巡回法庭的关键在于“巡”,因其四处巡视,故而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因为巡而不驻,所以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方行政权力的干扰。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巡回法庭长期驻扎某地,不可避免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地方化影响,从而影响独立公正的司法裁决。此前,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汤维建曾表示,巡回法庭应选择在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行政诉讼案件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试点。可考虑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中选择一个试点,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中选择一个试点。而日前也有媒体称,有消息透露,如果深圳、沈阳两个巡回法庭试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证明这一形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未来将可能在武汉、上海等地陆续设立巡回法庭,全国数量约为8-10个。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文 张彬/制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