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王晔君)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三甲医院常常人满为患,多点执业被视为缓解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加快医生流动的重要手段。昨日,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北京已有3000多名医生注册多点执业,但这一政策还面临薪酬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希望未来可以通过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来消除多点执业门槛。
“医生多点执业有几个含义,一方面其是从政府行政部门的一个行政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只要他是医生,在哪里都是大夫;另一方面,多点执业的医生与没有多点执业的医生,保险制度、薪酬制度应该有所不同,希望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方来英说。
去年8月1日,北京实施新的《北京市医生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最大突破是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从过去要取得书面同意,改为向第一执业地点所在医疗机构报告即可。市卫计委数据显示,新政实施5个月,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市受理注册多点执业人数1170人,是2013年同期的4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医院的运行体制下,医生依旧属于“单位人”,有些医生认为,即使多点执业不再需要原单位的书面同意,但医生终究还是属于原单位的人,只要医生还是“单位人”,就依然不能自由流动。
有“急诊女超人”之称的协和医院急诊科大夫于莺选择脱离这家著名三甲医院而司职美中宜和,对于办法的出台,她表示尚难以解决公立医院医生的流动问题。“该规定要求多点执业的医生必须满足第一执业地点的工作量,怎么叫满足工作量,尺度还是掌握在原来医院的手中。”于莺说。
方来英介绍,多点执业政策是为了能够解放医生,使医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服务机会,促进人才流动。随着政策的落地,还应解决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没有人事制度改革,多点执业可能推不动。多点执业虽然允许医生可以去多个医院,但本单位会不会管,多点执业医生与本身单位的保险、薪酬体系怎么算,这次都需要考虑。拿着本单位薪酬,给别的单位干活,本单位肯定不干。”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为了防止医生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四处兼职影响本职工作,可以靠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解决,比如设立与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直接挂钩的薪酬考核体系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