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的中关村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企业、来自学校、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年龄……但是,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创业者”。连续创业者、企业骨干离职创业者、教师和科研人员创业者、大学创业者、低龄创业者正用自己的努力勾画出一幅属于中关村的发展蓝图。
连续创业者
兰宁羽:为创业者点亮前路
2014年12月31日,全球第一块创业者的LED大屏幕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南侧亮起了属于自己的“光彩”。这一天,大屏幕开始第一次测试运行。“天使汇大屏幕诚邀创业者来在大屏幕上Show出自己的Pose。”天使汇CEO兰宁羽表示,“这里将展示最不一样的梦想、最酷炫的创业者和最有爱的表白。希望能超越时代广场、希望能超越NASDAQ,成为一个新的坐标。”
“从2000年开始做第一家公司,我是一个持续不成功的创业者,做了六家公司,两家死掉,两家卖掉,后来做了天使投资。我们这帮人走了很多弯路、踩了很多坑,希望新的创业者不要踩一样的坑、走一样的弯路,所以做了这个平台。”2011年底,他拉开第七次的创业序幕,做一家“让靠谱的项目找到靠谱的钱”的公司。在两年多时间里,帮130余个创业项目找到了天使融资,其中包括滴滴打车、黄太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成功者”。
兰宁羽说,中关村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大家都在抄袭,国外出来一个新东西中国就抄一个,中国出来一个新东西就有另外一堆人去抄。而现在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则不屑于抄袭,他们觉得抄袭这件事特别“跌份儿”,觉得必须要干一些特别有个性的事情。
从创业者到投资者的转变,兰宁羽也有着自己的新认识。他认为,现在的投资鼓励小而美,特别鼓励专注细分,不鼓励做大而全的事,这也是很多中关村“极客”在做的有意思、感兴趣也很专注的事情,抓住用户“痛点”而不是抄袭。
企业骨干离职创业者
陈业军:改变生活的无卡支付
创业之前,盛世铸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业军曾在保利集团工作了十年。2009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陈业军做的是与金融支付相关的业务,给银行做U盾包装外壳,业务量最大的时候,工行、建行、农行三家一天的出货量就达到14万套,整整装四卡车。“当时近100个工人没日没夜地干,一天能挣9000元。”但陈业军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我们这样和搬运工又有什么区别?
2010年,陈业军开始向金融支付更核心的业务迈进,跟合作伙伴一起做了移动支付的天线、焊接、测试、成品包装等业务。这块业务当时全国有2200万个用户,陈业军团队就做了600万个用户,在长江以北地区是第一大规模。
2011年底,陈业军给自己三年的制造业经历做了个小结:制造业如果继续这么干下去会很辛苦,人家几点出货我们就得几点走。有没有可能再往里面走一层呢?
2012年,陈业军在认真分析国内外NFC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后,毅然脱离原先的业务领域,成立了一个团队专门从事NFC技术相关的研发。他专门针对NFC三大功能,即卡模拟、读写器和P2P功能集成制作了一个名为“NFC生活通”的软件,以解决NFC技术从硬件到实际应用的问题。
“无卡支付一定是未来的趋势。”陈业军说。他希望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NFC生活通”平台上,用户只要登录一个账户,出门不用带钱包,也不用带各种各样的卡,甚至未来各种证件都可以通过手机模拟,实现“一机在手,走遍世界”,可以拿着手机把所有的现实问题解决掉。
教师和科研人员创业者
徐英杰:创业很有成就感
徐英杰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事实上,他已是一名有着四年多教龄的大学教师。
2012年,北京印刷学院首次设置专职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岗位并进行公开招聘,担任产业化项目的业务经理人。
“徐英杰上研究生的时候就是我的学生,而我们现在做的这个项目就是他在上研究生时参与的课题。毕业留校后,他就一边承担教学任务,一边参与课题的研发。”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副院长、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项目负责人魏先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有了这个岗、有了这个项目,那徐英杰自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就这样,徐英杰的身份由大学讲师变成了一名成果转化业务经理人,审批、注册、选址、厂房建设、技术研发、学术论文……一个人、两种不同的工作内容成为他生活中的常态,提起创业,许英杰就一个评价:“累,真累。”
“每当碰到困难时,我都会在心里问自己,‘看到项目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产业化有什么感受’?‘很有成就感!’‘那为了这份成就感需要怎么做?’‘坚持!一切都不是问题!我一定可以!’”徐英杰的脸上有着一份坚毅,“创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坚持下去才会收获成功。”
目前,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技术已初步实现产业化,预计2015年年产值可达1.5亿元。该油墨填补了我国在水性塑料凹印油墨及水性水松纸凹印油墨领域的空白,提高了我国塑料包装产品及香烟的安全性。
大学生创业者
王世栋:给自己打工才有意义
2014年3月3日,是我国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发出了北京市首张新版营业执照。执照的主人,就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硕士生王世栋和与他的同学共同创办的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将汽车研发的思路和经验用于3D打印机,开发了第一台适用于家庭使用的质优价廉的3D打印机,产品一直居于淘宝销售的前列。
2007年刚刚走进清华大学校园的王世栋就有了创业的想法,“给自己打工才有意义”。2013年7月,他和同学把目光对准了概念火热的3D打印机。他们的创业目标很明确:开发适合中国家庭的质优价廉的3D打印机。“当时我们就感觉国外的机器价格有很大的下调空间,而且3D打印技术现在有很多开源的资料可以学习,对我们的科技学习又很有帮助。”王世栋回忆着决定做3D打印机的初衷。
“做第一台的时候基本根据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就可以把这些东西弄懂,并且加上自己的一些设计和改进,最终就生产了一些机器放到淘宝上去卖。”王世栋说。他们两周时间就打造出了首台3D打印机样机,最终的销售价定在了3000元的平民价格,仅仅一个月就卖出88台,销量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如今,紫晶立方的3D打印机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万元,并已获得200万元的风险投资,王世栋正带着自己的梦想继续前行。
低龄创业者
正在创造未来
在普通人大学毕业的年纪,“玩聚北京”的创始人郑晓宇已经获得了百万美元的融资。年少轻狂、成熟老练、爱玩、爱折腾、做事踏实……这就是一个年仅22岁的年轻创业者焕发出的不同特质。接触得越多,你越能发现他内心深处与外表不相符的那份不安分、那份无比热烈的创业激情。
尖峰实验室创始人季逸超、一起唱创始人尹桑、麦客创始人李卉……一批“90后”创业精英正掀起一股席卷全国的创业浪潮。
“中关村有着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在这里创业,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国际接轨,做事不循规蹈矩,因为年轻也不惧失败,这些人当中极有可能产生中国的乔布斯和艾伦·马斯克。”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把这批创业生力军称为“中关村21岁现象”。
“中关村21岁现象”正在发酵,“16岁现象”也已悄然兴起。10岁就破解了iPhone一代智能手机、12岁时发布第一款应用到苹果App Store、高一时收到谷歌公司的实习邀约、高二就申请了两项国际专利……休学创业的中学生齐麟致给自己设立了“我要做一个无需动脑、无需自我学习就能使用的步行导航地图”这样一个目标。
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在中关村不断涌现,他们正用自己的个性创造出一个新的未来。北京商报记者 韩琮林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