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捭阖接近600天。这600天的中国外交有很多特点可以总结,比如经略四邻,开拓周边,全球视野。但这600天的最大变化不是落子布局,而是外交的主动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外交处于一种有意无意的战略模糊地带,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应激性。别人在给我们设置议题,我们来回应和反击这个议题。这种战略与我们的实力地位有关,好处就是“冷静观察,韬光养晦”,坏处就是被动。当然,中国有着深厚的谋略文化传统,善于虚虚实实,也是一个原因。
今非昔比,中国已经是大国,这不是我们自吹自擂,而是世界的观感。大国外交,不仅是对自己的国家利益防护得当,守住现状;还要能够主动设置议题,打破现状,通过议题设置赢得更大的国家利益和国际话语权。大国“以正合”,小国“以奇胜”,小国藏得住,大国藏不住,大国必须以战略制胜,而不仅以谋略制胜。
这600天的中国外交,是一种主动型的外交,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硬的更硬,软的更软。600天内,中国领导人的外交足迹已经踏遍五大洲,而且不仅一次,也不仅一人。在议题设置方面,我们推出了东海防空识别区,我们牵头成立了金砖银行和亚投行,我们恢复了亚信峰会,我们重新提议亚太自贸区,乃至最近爆红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都让这600天的中国外交与以往不太一样。
特别是在平衡TPP影响上的拆招出招,更是耳目一新。TPP是美国主导的议题,来势汹汹,显然给中国的外贸格局造成压力。我们“拆招”,大力发展与多国的FTA谈判,并与美国欧洲并行开展BIT谈判,同时还在国内成立上海自贸区,迎难而上;“拆招”之外我们又主动“出招”,围魏救赵,提出“一带一路”和陆海新丝绸之路,面向广大新兴市场,输出资本和产能。
这个“出招”不是口号,而是有平台和计划的。据新华社官方微博“新华视点”昨日报道,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时指出,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外交为经济服务,经济为外交服务。视野打开之后,中国外交可选择的手段也就更多。主动外交,先发制人,用议题影响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议题牵着鼻子走,是需要外交功力的。这期间难免遭遇更多的摩擦和碰撞,如何在示强和柔性,在开拓和国力之间找到平衡,中国外交仍需要一份冷静。要多几把飞刀,但不要试图抓住正在往下掉的刀子。
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下周举行,属于中国主场外交的时间开始了。600天之后,新意待续。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