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2亿元的权力如何管住

作者:韩哲 2014-11-03

据说最近流行问,验钞机哪家强。

在日前举行的最高检新闻发布会上,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终于证实,从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家中搜出2亿余元现金,当场烧坏4台验钞机。

今年5月,媒体曝出执法人员从魏鹏远家中搜出上亿现金,人们想当然地以为是一亿。这也难为了舆论的想像力,就像是在帝制时代,老农们想象皇帝的生活,以为天天吃红烧肉就已经是神仙日子。对于升斗小民来说,在官员家中搜出2亿元现金,解放了思想。

与魏鹏远前后脚落马的发改委司局级同僚还有十人。前一阵子被热议的“天下第一司”价格司,贡献最多。人们知道发改委最有权力,但这个“知道”纯属感性经验: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究竟是什么样子,只有最贴近权力的人知道,“老农们”想不出。现在包括煤老板在内的各种老板们,抛开定性,直接定价,“老农们”恍然大悟。

帘幕无重数,这跟我们依法治国的精神背道而驰。权力大不是问题,权力运行“不足为外人道也”才是问题。审批权精简固然是改革重点,但审批权透明更是改革重点,如果说前者是硬骨头,后者则是硬骨头中的战斗机。

不透明,公权力就有可能私用,权力的图章就有可能成为掌权者寻租的路条。当一个人掌握上百亿项目的审批权时,灰色的权力运行方式,其实是把这个人架在火上烤。权力集中于一人,一言可以兴项目,一言可以废项目,我们不能说这将导致绝对腐败,但腐败的风险无疑是最高的。

发改委是宏观调控的制定部门,代表着宏观调控的意志。但同时发改委不是一个抽象意志主体,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宏观调控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构成。每一个具体的人,不可避免地将“动物精神”和人性弱点带进来,发改委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发改委里具体的个人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没有制度和法律做笼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就有可能在具体的人那里发生扭曲和偏移,先私后公,私而忘公,大私无公。

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到,“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依法决策,而不是依人决策,这是我们解决“魏鹏远难题”的出路。上述措施如同笼子的龙骨,决定了笼子的结实程度,但只有龙骨的笼子不称为笼子。接下来,笼子以龙骨为轴,把公众、专家、评估、审查、讨论、追究和倒查变成实实在在的横条和竖条,结成网状,使权力动辄得咎。须知道,刑罚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极刑,而在于不可避免。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