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21世纪的资本论和香港

作者:韩哲 2014-10-09

12天过后,在香港中环等地,“占中”者逐渐散去。太阳照常升起,东方之珠风采依旧。

它们得不到市民的响应。因为香港最重要的问题,是增长与分配的问题。增长乏力、分配不公,大风起于此。

法国人皮凯蒂最擅长解释这个。他写下700页的《21世纪资本论》,让他在法国、美国和中国暴得大名。这本书其实可以换个中文译名,比如“拼爹”。

经历了2008年次贷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以及虎头蛇尾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自由市场学说的魅力大不如前,对不平等的挞伐,环球同此凉热。于是,对华尔街抱着“中世纪敌意”的《21世纪资本论》占领了舆论阵地。在对的时间提出对的问题,这是畅销书的原点,也是当下这个时代的G点。

《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关于财富与收入分配的著作,历史学的意味要大于经济学。书的核心观点是增长、竞争和技术进步不会让财富分配趋于平衡,而可能逐渐拉大不平等。资本相对于劳动力,总是跑得更快,赚得更多。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留给后来人的经济空间愈发逼仄,所谓的白手起家也在不断稀释中成为神话。

虽然贫富分化在二战前的高点下降,但至上世纪70年代重新上升。皮凯蒂用数据说话,21世纪的贫富分化跟19世纪的贫富分化,在数字上没有什么区别。通过21世纪与19世纪的对表,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暗示着什么:贫富落差之后是尖锐的社会矛盾,再之后就是革命与战争。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在过去十年,经济不进则退。无论是在与“四小龙”的竞争中,还是与内地北上广深的竞争中,均有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夹杂着贫富差距的扩大,衍生出难以名状的民粹情绪,在未来成为一种难以衡量的不确定性。

李嘉诚说,香港被宠坏了。但他早已被指斥为“万恶的资本家”,而不是那个带有仰慕色彩的“超人”。在过去40年,香港打工仔的工资上升30倍,但同一时间,股市升了230倍,楼市涨了80倍。2008年之后,全球央行释放史无前例的货币流动性,资产价格飞涨,富人受益于此,财富增值数倍于穷人。在香港,地产及资产组合价值的暴增尤甚。这是李嘉诚在港形象遭遇逆转的原因,是掌控香港经济命脉的财团成为民众泄愤靶子的原因;是香港社会贫富落差日益显性的原因,也是“占中”街头运动被掩盖的原因。

皮凯蒂在书中认为,资本收益率持续扩大,超过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工资增长率),不平等的扩大是趋势。他给出的建议是在全球征收资本税,这自然是说说而已的乌托邦。他没有提供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但他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那就是在全球化和经济危机的合力下,不平等的痛感,已经和将要影响着各地的经济政治发展。

香港还要过坎,出路不是远离内地,而是更加靠拢内地,只是分享内地增长的红利,要落在更多香港市民阶层上。河水要让所有的船都扬帆起航。香港的优势在于,它的结果存在不平等,但它保障了过程和机会的大致公平。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