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中欧蜜月期来了?

出处: 作者:记者 肖玮 实习记者 郑蕊/文 代小杰/制表 网编: 2014-10-08

6次出访,4次涉足欧洲国家。明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开启上任后的第四次欧洲之旅,今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完成了任期内第七次访华。中英关系自去年英国高层访华开始回暖,今年李克强总理率豪华政商团队回访达到顶峰。仅从高层外交互动之频密似乎已经可以窥见中欧关系的“蜜月期”来了。事实上,中国与欧盟每天的贸易额已超10亿欧元。目前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2014年中国外贸形势异常严峻,德国成为全球最大顺差国,“蜜月”对于中欧的意义不言而喻。

第四次欧洲之旅

据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默克尔、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梅德韦杰夫、意大利共和国总理伦齐邀请,李克强将于10月9日-15日赴德国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同时对德国、俄罗斯、意大利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同时应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意大利共和国总理伦齐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邀请,于10月16日-17日出席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及相关活动。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李克强自去年3月上任以来,加上此次出访,已先后进行了6次出访,其中有4次出访都来到欧洲,在访问的共计16个国家里有7个属于欧洲国家,约占所访问国家数量总数的一半,不仅在上任两个月后就对德国和瑞士进行访问,还在去年底访问了罗马尼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3月底在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时表示,要继续发挥好贸易和投资在中欧合作中的主引擎作用。目前,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也已经成为欧盟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不过,欧盟主要从中国进口工业与消费品,双边的服务贸易仅占货物贸易总额的1/10。欧盟对中国的出口中,服务仅占20%。

经贸合作加速器

明日,李克强将访问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并出席在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这也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次出席这一会议,将进一步推动中欧之间的贸易合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主任崔洪建表示,此次亚欧会议为“一带一路”构想有机融入亚欧合作提供了契机。如果亚欧能在经贸、交通、政策、规则和标准等层面进一步加强协作,一方面能够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创造出新的合作领域。

而梳理此前李克强总理4次出访欧洲国家,不难发现每一次都成为推动中欧贸易合作的加速器。去年5月,是李克强就任以来第一次对其他国家进行正式出访,其中就包括瑞士和德国。当时欧盟正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试图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47.6%的反倾销税,中欧贸易战一触即发。李克强通过在访问期间多次明确表示中方态度,并成功获得德国的支持,最终促成签署“价格承诺”,使得欧盟同意以限定最低价格方式,而非“双反”方式解决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洲问题。随后,李克强在去年11月第二次出访欧洲,在罗马尼亚访问期间力推中国装备走出国门,并在与罗马尼亚总理会晤期间决定在修建罗马尼亚高铁方面合作,同时签署了核电、火电、风电等能源大项目合作协议。而在今年6月对英国、希腊访问时,李克强通过在英国智库演讲使外界真正了解中国对全球经济、双边合作、国际事务理念,加强了中欧之间的政治互信。

蜜月期有望持续

目前中欧关系交往频繁,相当于进入到一个“蜜月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欧洲在中国贸易往来的地位更为重要,贸易合作的互补性也更强,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都是中欧合作的重点领域。

当然,中国和欧洲合作发展肯定会有一些障碍,光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尽管中欧双方关于光伏产品的“价格承诺”协议已于去年开始实施,但这只是一个暂时解决办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欧在光伏产品上的贸易摩擦,如果不及时有效解决,将会对中国、欧洲之间未来合作带来一系列问题。另外,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也需进一步推进,否则会对中欧之间双向投资带来一些障碍。

尽管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白明表示,总体来说,中欧之间经济方面合作是机会多于挑战的。虽然现在欧洲对中国还存在一些偏见,但欧洲与中国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更多的是从商业角度考虑与中国的合作,这将有利于推动中欧之间的发展。而且,中欧的国家领导人近期交往频繁,有利于化解中欧之间的贸易争端,从现在已签署的众多协议和大项目合作来看,未来中欧的合作将会更加密切。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实习记者 郑蕊/文 代小杰/制表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