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直言不讳的记者会,也是一场真情流露的记者会,更是一场释放改革强音的记者会。
昨日,温家宝在今年“两会”后最后一次以总理身份答中外记者问,涵盖当前绝大部分热点,回答坦诚、态度真诚,即使是人们小心翼翼谈论的政治改革、民主选举、吴英案,甚至是王立军事件,都没有用外交辞令和官方套话。更多的时候,温总理是谈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歉疚,自己的谦卑,希望谅解和宽恕,这本身就释放出一种改革气象。
适逢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改革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明显升温,总理更是身体力行。在经济改革方面,温总理谈到要将温州的民间金融作为综合改革试点,谈到最后一年要做到包括收入分配改革等5项事情;在政治改革方面,温总理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不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不可能保持,甚至将这种可怕的后果,联系到了“文革”的重来,而后者正是中国从庙堂到江湖的集体梦魇。这样如刀锋一样犀利的表述,不可不谓是平地里的一声惊雷。
我们的改革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经济两方面的改革,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明确说过,“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也搞不通”。在1992年之后,更多的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明确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给中国带来了20年的黄金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单兵突进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政府的权力不受市场乃至法律的约束,审批权和垄断权正一点点地消磨着经济的活力,市场的法治性和道德感缺失。这也是为什么温总理和众多经济学家一再强调,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落实不了。
改革很难,连总理都坦承艰难,因为“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这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不一次次地鼓起勇气。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的勇气,面对改革中的困境灰心丧气,犬儒主义盛行,觉得形势比人强,体制改造人,而不是人改造体制,继而看破红尘,用冷嘲热讽,而不是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来推动改革。
西方市场经济的成熟,基督教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末日审判的观念,让当世的人们始终心存敬畏。其实,中国也有与此相对应的文化,那就是历史感,如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于谦的“要留清白在人间”,亦如温总理引语《孟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种历史感是我们需要大力弘扬的。因此,也期待温总理在记者会上释放的改革强音,能够成为推动我们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力量,能够激发我们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无论是官员,还是公众。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专栏作家刘瑜曾写过一句话,给理想一点时间。同样,我们也坚信,给改革一点时间,给改革一点勇气,也给改革一点信心,跬步终能至千里。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