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一份建议打破国企垄断的报告,吹皱一池春水。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者为此大闹世行发布会,有人套用彭德怀元帅的名言打趣说,西方学阀架上几个麦克风就可以霸占中国话语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反对声音不仅来自“江湖之远”,也来自“庙堂之高”。据媒体报道,国资委强烈反对该报告,并逐条批判该报告,说中国根本不存在国进民退,也不存在国企垄断。
第一句话还可以勉强接受,尽管在煤炭等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国进民退”,但是就整体经济而言,国进民未退,各有侧重,只不过上下游的分野态势愈发明显。至于后一句话,则不能服众,如果国企垄断不存在,也就不用什么非公经济36条了。国家为什么不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饭馆业呢,因为那里没有制度性壁垒。
经济学家张五常说,如果存在不用补贴而生存的国企,我想不到反对的理由。“三桶油”显然每年都是财政补贴的大户,三大航在国际金融危机那段时间,财政部也没少给燃油套保损失来买单。其他活得有声有色的国企,就算没有财政补贴,也享受着国家的资源补贴,比如牌照这个特权。
有的国企很赚钱,但该上缴的没上缴,同样是年薪10万的人,税前和税后的差异可大了去了。国企就好比是前者,只不过免的不是税,而是地租。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广,不仅包括土地,也包括土地中的资源。油价煤价天然气涨价,大部分是要进国库的,而不是列入国企的财务报表,起名叫利润。人家的本名是叫地租,是属于全民的。而如果这“利润”变成了茅台和吊灯,冷嘲热讽自然不会少。群众也不总是“不明真相”,眼睛有时也是雪亮的。
但我们也应看到,对于国企,高大全和妖魔化都是不可取的,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成就,无法否定国企的作用。在经济起步阶段,民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企担负着社会福利功能。国企的做大做强,本身也是“抓大放小”国企改革方针的贯彻,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抓大”强调的是控制力,而不是排斥力。否则,就不用叫“三桶油”了,改叫石油部好了。
所以,破除国企垄断的话题,不应是一个不能碰的禁脔,一碰就上纲上线,反对我们就是反对国家。国企私有化当然是不现实的,是另一个极端,甚至是瞎胡闹,但这并不是说国企垄断就好得很。国企的竞争力来自竞争,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共同增进社会福利。如果没有竞争,国企的福利会增进,但很难说是来自价值创造,还是来自公众财富的转移。不承认国企垄断,言下之意就是维持现状,国企改革到此为止。事实上,如果行业准入上继续保持国企特权,现状也无法维持,因为垄断是惯性的,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只会越来越强势。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竞争对央企也是好事,没有竞争,又是处于代理人花股东钱的状况,难免不会出现腐蠹。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还是为了国企的长远竞争力,垄断行业都应逐步放开准入限制,使得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身份都是《公司法》下一视同仁的企业,用开放下的竞争为国企正名。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