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底线是支点。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有了法律,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发展道德,否则道德就是虚的。同样,环境是发展的底线,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牺牲环境质量的发展注定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因为构成国家财富的是人,而人是需要一个好环境的。
李克强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前段时间在一些大城市出现长时间灰霾天气,引发广为关注。对此,环保部此前已经表示,今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来开展针对雾霾和臭氧的监测,但同时也表示资金问题是目前最大障碍,初步估算3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总投入要20多个亿购置监测设备,而各地能够掌握的资金非常有限。
事实上,相比2011年很有可能突破10万亿元的财政收入,20亿元的设备投入,实在不能成为一个问题。其实,出了雾霾天气并不可怕,只要政府的工作变得主动,主动释疑、主动监测,公众满足了知情权,反而会为政府的下一步工作制造更和缓的环境。
环保工作的强化,其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光有环保部门的单兵突进,肯定效果不大,这个道理公众自然明白。但是,如果监测都跟不上,那就更谈不上治理了。能否治理是经济转型和能力问题,而监测与否则是态度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本着对群众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我们也希望环保部门不要动辄拿缺钱说事,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底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环保和GDP有矛盾,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我们应该看到,靠透支资源和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无法持续下去,这不是可能的问题,而是一定的问题。近些年来,群众对于一个健康环境的诉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不能容忍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正是这样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环保工作需要大踏步地跟上,如果继续被动甚至无动于衷,损害的最终将是政府的声誉。
如果说,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我们更多地是依靠“人口红利”这一竞争优势,那么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则更需要挖掘“人力资本”,这也符合我们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而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友好的生活环境,对于转型中以及转型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就无从发挥。经济学研究指出,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这样的软资本要比货币这样的硬资本更具增值空间,因为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也意味着更高水平的消费。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更高。而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知识技能积累,同样重要的还有自己健康水平的提升。因此,环保不仅仅只是民生,同样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