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中小企业的活力来自权力下放

作者:韩哲 2011-09-15

 昨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发表致辞,表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改革,力争取得明显进展。“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权力的集中与否。前者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府,后者的权力则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分权和平衡。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权力不能过分集中,否则就将导致“挤出效应”,使得市场半径越来越小。1-8月,全国财政收入达到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远超GDP增速和人民收入增速。同样,越来越庞大的垄断行业的国企,也对民营中小企业形成挤压。

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呼吁结构转型和科技创新,可是在路径依赖的惯性下,一直也没有转的明显迹象。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转不过来。这些中小企业集中在全球产业链的底端,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同质化的竞争,压价几乎是惟一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模式对国内的劳动力、环境、资源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转不过来的原因很多,比如说创新不足,因为企业如果靠人情关系就可以过活,那就没有压力去搞创新;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创新者吃亏,山寨却有钱赚,那企业就没有动力去搞创新。然而更重要的是,垄断国企的强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转型。那些不愿意在微利的制造业继续下去的民营资本,却很难进入那些为国企所把持的行业。

日前,一种每支售价仅十几元的叫做“鱼精蛋白”的药品在多个省市断货,使得很多心脏病手术被迫暂停。媒体援引业内人士说法,是因为鱼精蛋白利润太低,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所致。这样的说法显然想当然了,市场经济不是短缺经济,断货的可能性只存在于没有企业来生产,而不是说没有企业愿意生产。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行业准入的问题,行政审批的问题,将市场放开了,你不生产自然有别人生产。

尽管我们有《中小企业促进法》,有新旧“非公经济36条”,但是在对中小企业的注册登记、产权保护、税费减轻、融资需要、政府采购等方面,指导性的原则多,具体的执行方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中小企业画了一个月亮,看得见,够不着。现在的情况是,国企占据上游要素市场领域,民企则占据下游消费市场领域,国企不屑下去,民企游不上来,资本、技术等形成两个相对静止的池子,让经济发展缺少了最不能缺少的活力,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经济权力过多地集中于政府以及政府所有的国企,中小企业在经济处于上行的时候还只是少些活力,一旦经济遭遇外部环境恶化的影响,中小企业就要面临能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一方面是融资难,这不能怪“几大行”,大银行当然首先想的是大企业,我们缺的是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另一方面,流动受阻,长期囿于同质化竞争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抵抗力自然不高。

我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黄金三十年,需要政府减少过多的审批,将权力下放,鼓励国企和民企的平等竞争。正如温家宝总理昨日在致辞中所提到的,“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进步,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