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最群众的,才是最不朽的

作者:本报评论员 2011-08-30

一本讲述高深物理理论的《时间简史》为什么能够成为畅销书,因为它用老百姓看得懂的通俗语言娓娓道来。一部好的新闻作品,不是在吹空调的办公室里泡出来的,而是在基层一线里跑出来的。

近日,北京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如火如荼,包括本报在内的新闻界,以及理论界、文艺界和网络媒体都掀起了“走基层”的热潮。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亦对此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北京新闻战线要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感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冷暖,更好地履行职责、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讴歌伟大的时代”。新华社有关“走转改”的评语一语中的:脚步有多实,感情有多深。

鼠标、键盘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维度,大量信息唾手可得的同时,也让新闻采访变得舒服起来。烂笔头和记事本越来越少,对电脑、电话的依赖越来越重,双手在键盘前噼里啪啦,双腿却越来越不勤快。没有最基层的体会,很多新闻作品要么泛泛“高屋建瓴”,在晦涩难懂的文风遮掩下装腔作势、摆架子;要么就是越来越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短期轰动性,标题党滥觞,对所谓的大新闻、热点新闻盲目跟风,而不愿意走进学校、工厂、社区、工地和田间地头,将鲜活的资讯报道出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深入基层,不深入一线的调查同样也没有发言权。

“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曾经说过,一个写作者不应该是兴趣主义者,可是一个写作者总得对自己熟悉群众生活的根据地永远保持着饱满的兴趣。作为新闻工作者,同样需要对群众生活的根据地熟悉起来,保持饱满的兴趣,只有来自对民间社会最生动反映的作品,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才是不朽的,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记者的成名作,而不是博傻、作秀、竞丑等那些一头扎进低俗趣味里的“猛料”。

我们的作品,归根结底是给老百姓看的,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用群众的语言,说出他们的心声。一个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从基层走出来的,一定是带着群众的感情,一定是老百姓看得懂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对自己诗歌风格和语言的要求就是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们乐于接受。在很多记载中,他的新诗都力求让老妇人也能理解。老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录出去; 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因此,一部好的新闻作品,就应该像读白居易的诗一样,通俗、易懂,不佶屈聱牙,但却有着强烈的生活意义和时代意义。最群众的,才是最不朽的。《诗经》三百篇,朗朗上口的往往是那些采自民间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国风”,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新闻工作者亦当以此为圭臬。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