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民族品牌当自强

作者:白森森 2011-07-12

最近几天,关于达芬奇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拆穿的新闻,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原汁原味的“东莞造”摇身一变100%的“罗马造”,售价瞬间飙升10倍,让人叹为观止。

整个伪装过程堪称缜密,达芬奇首先给东莞的家具厂下订单生产家具,然后将家具从深圳口岸出港,运往意大利,再从意大利运回上海,从上海报关进港回到国内,这些家具就拥有了全套正规的进口手续。

当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个精心炮制的“洋品牌”,在全中国人面前也出尽了“洋相”。

与此同时,我们也再次通过反面教材领教了品牌的力量。

不得不承认,同等工艺水平之下,家具换上意大利的标签,市场认可的价格就会陡增。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快速发展了二十几年、撑起中国经济奇迹的“中国制造”,仍然被视为低附加值的代名词。

“中国制造”的转型势在必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制造”应该、也必须要踏上品牌化的征程。

假冒“洋品牌”事件,折射出成长中的民族品牌的普遍心态,他们仍然缺乏足够的信心。在最近的一份调研中,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对打造世界级的品牌,仍然有些畏手畏脚。民族品牌的土壤能否培养出高端品牌的胚子?这个命题早已被联想等一大批民族品牌的实践证明过,但前提是,必须脚踏实地做产品。

目前我国多数产业的品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今天高度开放的市场,民族品牌确实面临严峻的形势。客观上看,品牌建设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中外品牌目前的竞争,好比身高1.5米的篮球队员和身高2米以上的NBA球员进行比赛。民族品牌建设注定是一条充满激烈竞争的道路,但绝对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

民族品牌当自强,惟有如此,中国经济在下一个十年的国际竞争中才能站稳脚跟,惟有如此,才能在逐渐丧失劳动力优势的背景下,找到市场的下一个支点。

毋庸讳言,拥有一批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张王牌。

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味求快。选择铸造百年品牌还是投机钻营,考验的是企业是否具有科学的发展观念、能不能耐得住成长的艰辛和寂寞。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