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时间表,中央部门应于今年6月公开“三公(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经费。除率先公开的科技部外,中国工程院迟到一周,而其他中央部门对此承诺则纷纷“爽约”。
当为地方表率的中央部门没有以身作则,看来公布“三公”消费这事很不轻松,否则中央部门也不会置国务院的面子于不顾。至于为什么不轻松,答案估摸也是清晰的:数额大了怕吓着老百姓,数额小了怕连自己都不信。其实,迟迟不予公布,这本身就已经给出了答案。算一算自己花了多少钱,又不是什么难事,既然不是技术问题,那就是态度问题了。吃个饭,开个车,出个国,以后要报告了,很不适应。
与此同时,公布“三公”消费不是目的,目的是让预算得到监督,而这种监督,不是橡皮章式的监督。2010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
因此,如果公开的“三公”消费账目是粗线条,或者说公布之后不解释不说明,那这种公布的背后,依然是某些权力部门的傲慢与偏见,那监督何从谈起呢?以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1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为例,其只公布了因公出国(境)经费一项,总计为162.62万元,相比去年该项经费的实际支出,今年预算缩减超三成。然而,今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两项数据空缺。如果“空缺”也是选项之一,那么至今仍未公布“三公”消费的那些中央部门可要大呼后悔了。
公开是为了预算更美好,而不是为了预算的报表更美好。我们想要的是一份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三公”消费数字,而不是一份经过精心打扮的数字。因此,别打扮了,丑媳妇总得见公婆的,时间都过了。硬要把东施打扮成西施,是要穿帮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什么所谓“毕其功于一役”的改革,一“改”就灵,一“改”就可让日月换新天,那样的改革叫做“大跃进”。所以,尽管失望,尽管忍不住要写出个千把字来评一评,但我们对于财政公开、预算透明的进程依然要给予掌声。“三公”消费究竟有多少,一直以来就是个谜。2010年,一位专家曾在中央电视台披露,全国“三公”消费每年高达9000亿元,比公共安全经费预算或国防预算经费都高出一大截,相当于年财政支出的30%。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耸人的数字,没有哪一个权威部门站出来否定,当然也没有肯定。以前一直将“三公”消费当做国家秘密,现在能够将其公开,破题本身就是一种质变。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我们希望公布“三公”消费这个事能够“克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