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哥抢的不是生源……

作者:韩哲 2011-07-05

据媒体报道,内地已有17名省级和市级状元被香港大学录取,其中包括北京文科三名并列第一的考生。香港大学今年在内地约招300人左右,而申请者逾万人。内地考生还是很看得上港大的,当然还有其最高达48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

去年“掐尖”的主角——北大和清华今年很低调,但老大老二不干仗了,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什么的不想消停。这不,另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最近打起了抢夺生源的口水战。先是复旦大学发表声明称,有人假冒该校老师 怂恿复旦“预录取考生”改志愿;而打去电话的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则连发4条官方微博,称没有这回事,并将对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昨天最新的消息是,此事已经上报给了当地的教育部门。看来,不仅是企业之间玩儿阴的,高校之间对此也是心领神会。不过顺便插一句,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考生个人信息的泄露好像无人问津了。

而在前段时间,围绕着南方科技大学的是是非非更为引人瞩目。先是45名学生集体缺席高考,再到教授离开、学生退学等等事件,搞得大家对于南科大这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前景颇为看淡。

看似信马由缰的三条不相干的新闻,其实说的都是学校生源的那些事儿:第一个有点趋之若鹜的感觉,甚至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第二个则是“抢亲”,不抢不行啊,好的生源永远是紧俏货,在这一点上甭管是211还是985;第三个则不是抢不抢亲的问题了,而是以后还有没有亲事的问题了。

世界上有意思的事情,都是比较出来的。不同的生源境遇,在于不同的教育DNA。港大属于“外体制”,学校是没有行政级别的,讲究的是“有歧为贵,不取苟同”,声名赫赫之下自然让学习尖子心向往之;复旦、交大属于“体制内”的名校,虽然没出来什么大师,也不像北大、清华出富翁和高官,但以后至少饭碗有得保障;南科大属于“体制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牛则牛矣,没得保障。

每年的高考结束,总是少不了港大的新闻。似乎大家都愿意这么做标题——多少“状元”跟着港大走了。抢眼归抢眼,一个港大,虽然是一条鲶鱼,毕竟触动不大,可能只是让北大、清华哥俩更上火一些,因为他们两家原本才是尖子考生的不二之选。南科大其实也是一条鲶鱼,而且是一条可以很“搞”的鲶鱼,但步履维艰,不仅上蹿下跳的“鲶鱼效应”无从发挥,而且自己能否生存下去也是个问题。于是,没压力,自然没动力,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就是每年7月掐个尖,掐个架。

年复一年的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不是对人才的重视,而是为博取政绩,这很“悲催”。体制之下,我们的考生只能够获得一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也注定了对于人才所谓的争夺,只限于高考之后、填写高考志愿之前这么一小段时间,录取以后,这股“礼贤下士”的劲头也就没了。学生看似被抢,其实跟去工农中建任何一个银行存钱一样,没多大差别。但是,高校之间的竞争,电光火石的应该是教学质量,而不是仅仅表现在对生源热热闹闹的争抢上。如果治学一流,像港大那样对尖子生充满磁力,夫不抢,故天下莫能与之抢。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