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事非经过不知难

作者:韩哲 2011-06-23

这些天,电影《建党伟业》正在热映,有大量明星出演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这段历史太过精彩,太过热血沸腾。

事实上,无论《建党伟业》最后的票房过不过8亿元人民币,它都成功了,因为最成功的话题,莫过于成为一种现象。正如百家讲坛上“红学”和“国学”的一己之见,不过是抛的一块砖,其所引发的“红学热”和“国学热”才是真正的玉。《建党伟业》亦如此,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中国历史可谓波谲云诡,120多分钟的《建党伟业》显然不可能用镜头语言面面俱到,更多时候还是需要观众看完之后再去“补课”,再去回味。

不对比不知这其中的不易。联想到当前中国屹立东方的举世成就,再回过头去看1921年在上海和嘉兴的那一株萌芽,确实感到一种不可阻挡的勃兴力量,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出困苦和屈辱。

于是,1921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年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一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发生,1921年在史家的描述中不过是农历辛酉年,这一年距离辛亥革命十年,距离十月革命四年,距离五四运动两年。是年,陈嘉庚又拿出一笔巨资筹建厦门大学,继续推进“教育立国”的理念,但很快难以为继;状元企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对外负债达到白银400万两,“实业救国”在经历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之后似乎也已步履维艰;大哲学家英国人罗素在中国走马观花了一圈后留下“不主张中国搞社会主义”的论断,再次引发一场有关社会主义的论战。在这一年,中国人变得很焦虑,到底什么能够救中国?而中国又将向何处去?

正如《建党伟业》在展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共产主义救中国”信仰的同时,也穿插着辜鸿铭、胡适等言辞身影,一个背水一战的选择不是最难的,一个弥漫着各种选择的正确选择才是最难的。彼时,受挫于辛亥革命的失望,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呐喊,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各种思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爆发,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会主义、改良主义等等都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最终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中国共产党脱颖而出,并用此后的历史证明了这样的一种选择是历史的选择。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后的史学家用了四个字描述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开天辟地。事实如此。

现在回过头看1921年,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正如历史课本形容的那样,是历史的必然。然而,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重温这样一种精神,很有裨益。重温和纪念,则是为了更好和更有力量的前进。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