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三聚氰胺又成为了舆论热词。不过,这倒不是哪家乳企又在干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勾当,而是乳企的组织——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一笔三聚氰胺赔偿基金的运作上遭遇诟病。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不仅让三鹿轰然倒下,更是由于其他乳业巨头也相继被卷入其中,让整个中国乳业为之蒙羞,中国乳业行业的诚信危机一直到今天仍未消散。因为这不仅仅包含着如何向前看的问题,同时也包括着如何向后看的问题。掌握在乳业协会手中的涉及30万三聚氰胺患儿的医疗赔偿基金的管理漏洞重重,让中国乳制品行业再次受到社会质疑。
在三聚氰胺事件最为激烈的时候,我们看不到乳业协会的身影;在三聚氰胺事件善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也听不到乳业协会的声音;而关于三聚氰胺11.1亿元赔偿基金的运作问题,只是在媒体的连续追问之下,乳业协会才给出了一份含糊其辞的回应。三聚氰胺事件是个公共事件,既面临着医治那些受毒害婴幼儿的善后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信心问题,原本应该是乳业协会最有作为的时期,却未曾想一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总不至于乳业协会的祖师爷是老子吧,无为才无不为,是吗?
查阅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章程,其中提到的职能范围包括上传下达、组织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培训交流活动、制定行规行约和解决行业公共性问题等,洋洋洒洒十条,没有一条专门针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而对自己的职责予以明确规定。
不仅是乳业协会,本应定位为服务者的行业协会,却因为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异化为两极角色:要么是不改官员作风的“二政府”;要么是会员企业的“公关部”。前者,只收会费,相应的服务则无从谈起;后者,旗下会员企业一旦出了事,则一味为之撇清责任,往往不惜避重就轻、大事化小。
自三聚氰胺事件至今,中国乳业并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是麻烦不断,以至于有的群众不惜赴港澳去采购奶粉,甚至从前都只是锁定烟酒、奢侈品的海外消费也开始将大包小包的奶粉放进购物筐。造成国产乳业当前这样一个局面的原因当然很多,也很复杂,但乳业协会的工作显然没有干到点上。
就拿这笔三聚氰胺赔偿基金来说吧,究竟怎么花的,如果不是媒体好事,乳业协会可能还将认为这是自家的事,用不着公开、公正和公平,仿佛怎么花、怎么分配都是乳业协会可以自己决定和独断的。事实上,如果这笔巨额三聚氰胺赔偿基金变成了一笔糊涂账,乳业协会可真是拖了一直谋求救赎和重振的国产乳业品牌的后腿。
我们希望乳业协会能够褪一褪自己身上的衙门气息,国内乳业本来就已如履薄冰,乳业协会就不要因为自身的“低调”而帮忙添乱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