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成立20周年,“沪深两市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是去年的主旋律。今年则可能更进一步,据媒体日前援引一份研究报告报道,今年全年IPO数量有望在2010年完成476家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达到破纪录的600家。
不过,先笑不算笑,数量好不是真的好。近一段时间,看了很多类似的报道,而且模式也都是统一的:某某地方政府要在未来多少年,争取多少家质地优良、市场前景好、可持续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进入上市程序,力争多少家企业实现上市。有些地方更是在红头文件里明确表示,要对潜在上市公司进行储备和培育,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
上市公司多了,能够证明所属地区经济的活跃程度,而作为当地政府,为企业上市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自然也是任之所在。但是,公司上市只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的过程。我们担心,如果地方政府对于所辖地区公司的上市过于积极,甚至将其列为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一,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为了上市而上市。招商引资是政绩,上市公司数量也是政绩,前者尚属“有形的手”,后者只能说是已经深入到微观腹地了。
因此,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很多不够成熟的企业,借着地方政府打造政绩的东风,鲤鱼跃龙门般的成为上市公司。而这其中的风险,则不会由地方政府以及地方领导人承担,买单的是乌泱乌泱的中国股民。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也都明白,由股民承担的风险基本上是不会外溢的,也就是说,只是认倒霉。如此的利益和风险的责任错位,难怪上市公司的数量可以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上了市,有了钱,地方也有了税收和知名度,全都是可以量化的GDP指标,何乐而不为呢?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在国内属于非常特殊的群体,有些“只能上不能退”的味道。退市牵扯到太多的地方利益,因为上市公司数量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而且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还可能继续帮助当地的GDP。同时,就算是这个上市公司已经一无是处,光有一个壳就是宝贝。很多借壳上市的重组方公司,对这些空壳公司可以说是打着灯笼在寻找,这比需要等个几年才能直接上市的途径要省力得多。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股市的退市机制为何这样难。
没有盈利能力,也没有盈利前景,只有壳,缺乏退市机制,只能是导致A股市场盘踞着越来越多的空壳公司,在这样的逆淘汰作用之下,A股难怪让不少想从中取得些许财产性收入的人们大失所望和意兴阑珊。毕竟,股票市场是给富裕起来的居民找辙的,而不是给没富裕起来的企业找钱的。
正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为了帮助公司上市,地方政府甚至不惜冲到前台,帮着制造上市概念,帮着消除负面的舆论监督。然而,“人为”的太厉害,就变成了一个“伪”字。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