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高官高管做院士“成色”堪忧

作者:韩哲 2011-05-27

虽然学士、硕士、博士等各种“士”都贬值了,但院士还是大家心目中的“金字招牌”,因此外界审视的眼光也就更得高标准、严要求。

据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多位央企高管位列榜单,包括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中石化副总曹耀峰、中石油原副总裁胡文瑞、中电投副总张晓鲁、中石油股份公司总工黄维和、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等。此外,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张基尧、安监总局原副局长闪淳昌、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等政府高官也在候选人之列。

学而优则仕,这个大家都能理解,仕而优则学,大家就要犯嘀咕了,究竟这其中的“成色”多足呢?

并不是说高管、高官与院士就是天然排斥的,仕途得意就不能在学界风光,反之亦然。比如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虽然不是什么院士,但其是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由此可以看出,政界和学界可以相交相汇,而不是什么平行线。但有一个前提:让大家信服。

院士,应该是某一学科的翘楚,就算是天才,也应泡在实验室、故纸堆里,与各种著名期刊的论文打交道,而不是与账本打交道。比如傅成玉先生,出任石油巨头的高管,除非说这个高管是个挂职,或者说“三桶油”赚钱不用高管操一点心,那么还有那么一丝可能让公众相信,高管还是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研究,而不是算账、谈判。

我们注意到,这些候选的高管、高官多申请的是工程管理学部。而在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是较年轻的学部,成立于2000年。有网友就指出,这个学部漏洞很大,工程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虽然公开资料显示,傅成玉先生在中国石油行业拥有30多年的管理经验,但从中看不出其的研究成果在哪,经营业绩当然是不可能作为研究成果吧。如果高管、高官有非同一般的学术成果,我等不知道只是孤陋寡闻,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高管、高官的学术成就公开,让公众打消疑虑。中国工程院当然可以说,这是国家秘密,不能公开。对此,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表示一下遗憾。

这里想讲一个故事:北宋年间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他对一份答卷爱不释手,但是他最终还是给了这份答卷点了第二名,因为考卷是将名字裱住了的,欧阳修怕这份考卷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为,以至于揭榜后被人指责“徇私”。而事实上,这份答卷的考生是后来被称为“学际天人”的苏轼。虽然为了“避嫌”,状元变成了榜眼,但却是权力对于学术的敬畏。因此,我们也希望,院士的评选,能否让有权者充分接受监督和公开呢?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