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一百天后,拥堵时间减少了一个小时。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的专业术语来讲,北京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16.6%。
可以说,以“建、管、限”为主要内容的北京治堵方案初见成效。“限购”减少了新增机动车,调高停车费则让很多车主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转而选择地铁、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而一直就大力发展的“公交优先”政策也能够承担其分流的重任。多方给力,让北京“治堵”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而好的开始则是成功的一半。
毋庸讳言,“治堵”是有成本的。北京市商务委预计今年北京市因机动车限购令可能减少汽车消费约600亿元左右。对于一个志在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一个在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0亿元的城市,这样的牺牲绝不是浮云,而是实实在在的GDP。但北京还是毅然决然地这样做了,就是因为,北京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世界城市,这是北京的未来道路。
《易经》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到了穷尽的局面,就要想法改变以做到顺达。而现在北京的治堵,不是被逼到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是未至穷先谋变,是基于世界城市的远景。因此,不是变与不变的问题,而是早变与晚变的问题。世间的事情越早越主动。
同时,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对于交通都不可能是“放任而为”,都是综合治理,市民的用车行为都是受经济杠杆调节的,北京市民也不例外,总是要更精打细算地用车。利用经济杠杆舒缓交通拥堵,这是各个国际大城市的普遍做法。同时,根据北京自身的城市特色和发展阶段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是北京下一个阶段亟须要做的事情。
我们看到,北京“治堵”初见成效。但是如果想真正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限”和“管”只是两翼,而“建”才是一体。“限”和“管”是为“建”而争取时间。“建”包括建设停车场、发展轨道交通、公路网的细化精化,以及公交优先等等,只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准点性和缩短出行时间上取得对私家车的优势,才真正有益于缓解交通拥堵。
城市的发展,起源于GDP,最后还要超越GDP。大国首都,大城北京,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坐标中做出了“治堵”的决策。这个决策无疑是痛苦的,用一句耳熟能详却又不无道理的话来说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交通拥堵的缓解,反过来必然也是惠及于民。一个发达、畅通的交通系统,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带来了更多更好的经济机会。同时,市民出行变得便利,节约了时间成本,增加了幸福感。只有幸福感,才是一个城市留住人才的最根本因素。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