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继去年4月份的“新国十条”、9月份的“二次调控”之后,再次迎来第三轮调控的“国八条”。楼市调控并没有“笑渐不闻声渐消”,而是高房价不松动,“此调绵绵无绝期”。
调控不断加码,这是分析人士的一致研判。从信贷政策到税收政策,从保障房建设目标到行政限购限价措施,政策步步紧逼、趋严趋重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在政策大张旗鼓的背后,是对地方官员问责的力度逐步抬升。比如,“国八条”的第一条就是要求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这马上被分析人士联想到了此前的“节能减排目标”。“节能减排”是死命令,房价控制目标虽然还达不到这个程度,却无疑是向“官帽问题”又靠近了一步。
然而,加码之外我们更应看到,楼市调控体现出的韧性。对于楼市调控,我们须有这样的认识前提,即楼市调控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着“史上最严”就能够“朝发夕至”地让房价回归合理区间,是急于求成了。我们看到,10个月的时间,楼市调控并没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是始终持续保持一股韧劲,不降房价誓不罢休。正是这股韧性,才是自去年4月开始的所谓“史上最严”楼市调控的“最严之处”。
这也意味着,楼市调控需要将这韧性持续下去,而不能寄希望于某个杀手锏政策的出台。昨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个别城市开征房产税,重庆和上海也分别给出了征税细则,房产税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其意义也就不仅仅限于个别城市的试点意义,而是对全国楼市预期造成影响。不过,房产税“调房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恐怕会有那么一点“见光死”的味道。在梦想中,房产税是“核武器”;而如果“当梦想照进现实”,房产税的威力估计也就是一枚手榴弹。新华社在重庆宣布房产税试点的隔天,就连发两文“告诫”人们房产税不是用来降房价的。因此,还是那句话,楼市调控是综合的和长期的,不是靠一个房产税就能够单兵突进的。
同样,韧性也不能够完全指望“一刀切”的行政手段,而应该是一种着眼于长期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行政手段抑制房价,包括限购、限价,终究是临时性和短期性的目标,并非是长远之策。如果仅仅依靠行政手段降低了房价,一旦行政手段解禁,房价势必就会顺势反弹,甚至是报复性反弹。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也是极力所要避免的。因此,保障房建设以及土地充分供应,才是这场楼市调控的韧性所在。保障房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而消除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大土地供应,才可以长期平抑商品房的价格。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