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北大招生办负责人在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时解释说,“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界定,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标准,会对基础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这个说法倒没什么问题。因为“偏才”、“怪才”确实难以遴选,一个能写出漂亮文言文的人,难道就应该被北大特殊照顾吗?如果因为是“偏才”、“怪才”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关注,的确会造成一种不好的倾向,让很多人基于一种功利性的目的而去研发自己的“偏”和“怪”,导致“奥数化”。
不过,不拘泥于奇技淫巧,而确实在某项才能上突出的“偏才”和“怪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当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比如韩寒。韩寒文笔了得,数理化方面却极烂,这样的人,高考成绩未必能够体现其能力和才华。记得十多年前,作为“偏才”的他,和一个被认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女孩做比较,韩寒被现场专家近乎一致地看扁,但后来的故事怎样,不言自明。
事实上,“偏才”、“怪才”需要的只是一个政策渠道,而不是非北大清华不可。自主招生权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却因为与北大等高校“强强联合”,反而发挥不出来对“偏才”、“怪才”的照顾优势。 北大这样说是有底气的,虽然这两年经常为了“掐尖”跟清华打得不亦乐乎,但是优秀的生源基本上是不愁的,也就无所谓几个“偏才”、“怪才”。何况,从成本投入和产出效益比来看,“偏才”、“怪才”成为钱钟书、曹禺的概率不怎么高,却需要更多的心血,有点不划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偏才”、“怪才”的供给和需求没有对接上。北大这样的顶尖高校不需要“偏才”、“怪才”来撑门面,其尖子生源多了去了,而需要“偏才”、“怪才”的高校则一时拿不到自主招生权,想招都招不进来。
这两年,北大等高等院校被赋予自主招生权,不过这个“自主招生权”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账户,而仍是高考派生的子账户。因为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仍得参加高考,过分数线且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把相关高校填在A志愿或第一志愿,否则就被视为放弃自主招生资格。高考,科目的设置就是力求均衡和面面俱到,因此,很难有什么“偏才”、“怪才”从中脱颖而出,但我们也不能要求高考能给“偏才”、“怪才”打开一道后门,否则既要承载公平性、又要承载特殊性的高考将变得无所适从。而这正应是自主招生需要补位的地方,运用自主招生的灵活性,给一些“偏才”、“怪才”以机会。如果自主招生也是完全将目光对准那些表现全面、成绩优秀的学生,自主招生的联考不免沦为一个只是让考生多考一轮的“小高考”而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