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让民资来为春运出把力

作者:韩哲 2011-01-25

现在是“春运时间”。每年春运,铁道部不可谓不重视,不可谓不出力,但公众却总是觉得不给力。

前两天,铁道部表示,铁路职工倒票一律解聘,并将聘请1000人予以监督。不乏好心的媒体将之浓墨重彩的处理,冠之以“重拳出击”之类的辞藻。事实上,这只是铁路部门一贯的态度,是态度,不是对策。

不过,尽管差不多每年都会这么说上几句,尽管我们也没见着哪年把倒票职工的名单进行公示,尽管把“解决一票难求”的时间表变来变去,但至少还是一个“全力以赴”的架势,将其看做是头等大事。

春运是个现实难题,瞬时运力激增确实疲于应付,不可能按照春运的运力规模来进行日常营运。因此,紧张是正常的,不紧张反而是不正常的。经济越发展,人的流动规模也就越大。但是,“铁老大”机制上的种种弊端,也对这种紧张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使得铁路部门的这种“全力以赴”,大多是在技术层面,抓一抓“体力派”的黄牛党,增加一些临时车辆,但铁路部门的垄断性、不透明性,还是让这些努力如同一拳打在棉花上面。

增加运力,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解决春运难题的办法。但问题是,现有铁路部门增加运力的能力有限,因为动力不足。去年,国家颁布了新的“非公经济36条”,鼓励和引导民资进入交通等国资垄断领域。如果民资能够进入交通领域,运力无疑将增加。事实上,这也不仅仅体现在铁路部门。比如,春运期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一辆非法营运、或者严重超载的客车被处罚。“黑车”无疑是危险的,也是必须予以打击的,但“黑车”现象却是运力不足的体现。既然存在这样的运力缺口,那么,就应该在交通领域放手让民资进来。既然顾不过来,不如就让民资来补位。

同时,政策上也应创造一种环境,鼓励各种自主的回家方式。比如,今年春运出来一个“拼车联盟”,据媒体报道,半个月吸引了10万人。当然,较之铁路、航空、公路和水路输送乘客的能力,这种自发的“拼车联盟”运力实在有限,前者就好比是航空母舰,而后者则相当于小舢板。

然而,小舢板也能完成大任务。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完成这一壮举的,不是倚仗正规的运兵船,而是靠着大量的、不计其数的各种船只,一个两个也运,一百两百也运,就这样见证了奇迹。当然,春运是几十亿人次,敦刻尔克大撤退也就是几十万人次,两者在体量上根本不可比。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却提供了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因此,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新闻:老板送打工者返乡,却被城管认定是非法营运而对其罚款万元。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