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八卦:春晚小品《新房》曝光了一句台词:蔡明女儿说:“妈妈,你别跑那么快,你以为自己是刘翔啊?”蔡明则迅速回应道:“你老追不上我,你是史冬鹏啊?”这些年,有刘翔出现的110米栏比赛,史冬鹏总是不离左右。不过在刘翔的骄人战绩面前,史冬鹏始终处于刘飞人的阴影之下。事实归事实,不过这个调侃有点不厚道。
为什么说这个八卦呢?日前看到一则新闻,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为7.74万亿元,较2009年增长22.64%。税收以超过GDP两倍的速度增长,这在过去5年实在不算是什么新闻。“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税收分别达到37637亿元、49451亿元、57862亿元、63104亿元和77390亿元,增速是21.94%、31.39%、17.01%、9.06%和22.64%。而同时期国内GDP的增速则分别为10.7%、11.4%、9.6%、9.1%以及10%左右(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表示)。除了在2009年这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特殊年景,税收增速就像刘翔,GDP增速就像史冬鹏,就像史冬鹏总是追不上刘翔一样,GDP增速也基本追不上税收增速。
税收大踏步向前,这个消息应该令公务员比较兴奋。不过,税收增速超过GDP显然是国家在收入分配中拿得越来越多,这也是为什么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如此强烈的原因。事实上,根据稍早前公布的一组数据,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为2.7万亿,将两者相加,2010年政府收入至少10万亿,接近GDP的1/3。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税收的增速就开始超过GDP增长速度,并且这种增速差距逐渐扩大。对于税收增速高于GDP增速,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经济增长、政策调整和加强监管三重因素导致。然而,长达十多年的税收增速高于GDP增速,官方解释不足以让人们确信,如果不是一个预留了税收大幅增长空间的税制在发挥作用,经济再增长,政策再调整,税收征管再给力,都不足以使得税收增速以接近于2倍的速度遥遥领先。
税收收入的多寡取决于经济的繁荣或是衰退,经济繁荣,税收自然水涨船高,而经济不振,税收自然会相应缩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们在某些操作中,却是提前给税收机关下达增长指标,将经济上的事当做行政的事来办。对于税收而言,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度”字,少了不行,经济建设、民生保障都需要花钱;多了也不行,这意味着企业和个人拿得少了,从而导致消费疲软。因此,与GDP增长保持一个大约同步的增速,应是合理的。
正因为税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与个体收入呈现出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因此从去年开始,加税和减税成为同时进行的两个事情:一方面,车船税要上调,房产税已经走向试点操作,关税加强征缴,烟草税上调也变得越来越靠谱;但同时,个税减负虽然始终处于闭门研究中,迟迟不出,而且据媒体报道,起征点不会上调,但级距和累进税率会有所调整,有人算了一下,减税幅度还是有干货的。对此,公众自然是比较欢喜。税,慢点跑,国家、企业、个人才能和谐互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