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浙江台州市纪委公布“房票事件”查处结果:调查显示56名当地干部参与57套商品房违规“直改名”并获利。其中,已对9人进行“诫勉谈话”、责成9人做出“书面检查”、38人由所在单位纪检组织进行“批评教育”。特别是,这份56名干部的名单未予公布。至此,一场为时两个多月的调查,没人落马,一场虚惊,不过是隔着靴子挠了下痒痒。
此前,说到对党员干部的问责,“警告”、“记大过”等已经被认为是手下留情,一般来说,丢官才被认为是“重拳”。因此,当“谈话”、“检查”和“批评”也成为问责的主要方式时,犯错的成本未免太低了。那么,什么是“直改名”,仅仅只是让这些干部“罚酒三杯”?
所谓“直改名”,就是对于那些还没办理房产证的房子,卖房人把房子转手卖掉,然后通过开发商和房管部门的内部关系让买房人与开发商重签一份合同,一切仍是按照商品房买卖手续办理,而“房票”就是这种非正规交易的产物。比如在台州,热门楼盘普通百姓是想买也买不到的,必须通过买“房票”才能够“曲线买房”,也就是说,必须加价。
我们看到,这里面首先是无视国家法律制度,违反我国房屋交易和税收管理的有关规定,不仅扰乱市场秩序,同时偷税漏税;其次,能够指挥得动房管部门给予方便,这里面势必存在着权力寻租,抑或是权钱交易。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已经有违法,甚至是犯罪的嫌疑。而我们看到的,却只是春风细雨般的“团结-批评-团结”。是不是党员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和地位谋个几十万的私利,已经不算个事了?
可以说,整个“房票事件”的调查让人一头雾水。当地干部的房票是怎么来的,这里面存在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相当大。因为如果有严格的流程把控,这些房票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既然其能够在当地大行其道,说明了房管部门的失职。甚至,房管部门不仅没起到监管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放水”。这些疑问,统统消失在了调查之中。调查,是为了证明公信力,而如此的调查,却让公信力受损。
当前进行的楼市调控未有松懈,温总理说有信心,各部委也说政策有储备,但高房价一直不降,这其中原因自然复杂,但一些地方官员不给力应是其一。房票这种事,不乏是开发商用来制造“饥饿营销”的,原本是应该予以纠正和处罚的,而如果地方官员也接受了开发商送来的房票,其还怎么会用心用力去监管呢?而房票现象的“见怪不怪”,不仅是腐败现象,同时也构成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扰乱,使得真实的供求关系扭曲,并进而生成了房价看涨的预期。这无疑是对中央楼市调控努力的一种消解。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