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廖蒙)黄金价格猛涨,诈骗分子也在暗中蠢蠢欲动。11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央视新闻日前报道揭秘了一类“邮寄黄金”新型诈骗案。在这类骗局中,骗子或是伪装成“投资专家”鼓吹“稳赚不赔”,或是以“刷单返利”“公益回馈”这类话术诱导,让受害人先购买黄金,再通过快递、网约车送往指定地址。
结合实际案例来看,江西省、山东省均被曝出存在这一新型诈骗套路。江西省一男子在骗子的引诱下想要参与“黄金高收益投资”,并计划按照对方要求,以现金购买价值4万余元黄金并寄往指定地点,同时编造表哥结婚的事由应对金店、警方的盘问,最终被金店员工发现异样后报警。而山东省警方则是在一个邮寄虾酱的快递中发现了猫腻,被邮寄的虾酱里暗藏着价值3万多元的黄金,收件人正是诈骗方。

这类新型“邮寄黄金+投资理财”诈骗中,受害方多是通过网络与骗子取得联系,其中有人被充值返利诱惑,还有人是被教授股票投资技巧、低风险高回报理财等内容吸引,最终被诱导以购买黄金的方式进行充值。在行骗过程中,骗子称收到黄金后会翻倍充值到受害人的账户,但事实上却是黄金一旦邮寄至指定地址后,骗子便会立刻失联。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此类诈骗利用黄金的财富象征和保值属性,以“稳赚不赔”等话术吸引风险意识薄弱的群体,尤其借助金价波动增强迷惑性。这类诈骗手段隐蔽性强,受害者难以追回损失,不仅侵害个人财产,更扰乱社会金融秩序,反映出犯罪手法正结合社会心理与技术平台持续升级,给反诈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2024年末,这类黄金邮寄相关的投资理财骗局便已冒头,彼时也有地区警方对此类骗局进行提醒。2025年以来,国际金价持续走高,黄金投资成为热门话题,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参与其中。
而基于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硬通货”属性,这类黄金投资骗局不仅会使受害方遭受资金损失,还往往夹杂着洗钱风险。近年来,随着反诈金融监管的加强,银行对大额转账、异常交易等行为的监控力度不断加大。诈骗分子为了规避这些限制,减少被银行系统拦截和追踪的风险,黄金类诈骗也成了诈骗分子新的洗钱方式。
根据警方介绍,邮寄黄金类诈骗,利用的是心理战术,购买黄金的行为在受害人心中往往具有更强的实体感和信任感,相较于无形的电子转账,黄金更能让人产生“真实投资”的错觉,从而放松警惕。此外,诈骗分子通过诱导受害人购买黄金,能够更隐蔽地转移资金,增加追查难度。而犯罪嫌疑人在收到黄金之后立即变卖变现,再通过购买虚拟货币的方式将资金转移至境外,由此完成洗钱的闭环。
王鹏提醒,公众需提升防范意识,警惕陌生投资推荐和高收益诱惑,牢记高收益必伴高风险。进行投资前务必核实对方资质与平台合法性,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保护个人信息并加强账户安全。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警,注意保留聊天与转账记录等关键证据,以协助案件侦破与损失追回。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