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行业陆续交出“成绩单”。时隔约一年时间,中国金融管理部门“掌门人”再度聚首。9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同台发声。
相比去年“9·24”发布会时对外宣布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潘功胜在此次发布会上表示:“今天新闻发布会不涉及短期政策的调整。关于‘十五五’及下一步金融改革内容,我们将在中央统一部署后与大家进一步沟通。”
尽管不谈短期政策调整,但一系列数据在发布会上释放,依旧传递出巨大的信息量。
/货币政策/
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
“银行业总资产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多项全球领先的成绩背后,是我国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潘功胜指出,“十四五”期间,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同时也高度关注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而在美联储实施年内首次降息后,市场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走势格外关注。潘功胜再次强调,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
潘功胜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同时,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谈及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潘功胜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总体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水平大幅收敛。
在金融支持房地产风险化解方面,人民银行立足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优化调整首付比、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4年9月24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部门联合推出一揽子稳增长、稳市场、稳预期政策,为市场企稳回升和信心修复提供了坚实支撑。近一年来,各项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本次发布会上,市场也格外期待新的利好政策出台。
潘功胜则表示,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的发展成就,主要是从中长期的视角回顾和总结,不涉及短期政策的调整。关于“十五五”及下一步金融改革内容,人民银行将在中央统一部署后与市场进行沟通。
对于美联储降息后中国货币政策走势,潘功胜指出,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确定上,宏观层面的原则是非常清晰的,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立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往前看,我们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支持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潘功胜说。
/金融市场/
银行保险总资产超500万亿元
李云泽表示,目前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中国占据6席。他还提到,五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些年,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完善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将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等。引导险企加大重点领域保障力度,填补保障空缺。
在不断拓宽承保领域、强化风险保障覆盖面的基础上,保险业在赔付环节也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作用。李云泽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保险业针对洪涝灾害、台风、地震等累计赔付超过1500亿元,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合理预赔。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在20多个省市落地,推动防灾减灾“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织牢。五年来商业健康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
在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看来,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通过风险分担机制提升社会巨灾应对能力,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支持;新能源车险“车险好投保”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能源汽车“投保难”问题,保障车主权益并规范行业发展,二者对构建防灾减灾体系、保障民生安全意义重大,具有标杆意义。
保险资金因具有长期性、规模大、稳定性较强等特点,在投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投资端,李云泽介绍,五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十四五”以来,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保险资金长期股票试点规模已达2220亿元,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同样举牌频频。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些年政策持续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权益投资,优化考核机制,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可减少市场短期波动。而长周期考核促使保险资金关注企业长期价值,促进市场回归理性投资,稳定估值体系。
李云泽表示,推动车险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报行合一”,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更是创20年来的新低,行业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长。
/资本市场/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1/4
“回望过去五年,大家一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五年,我们也是信心满满,更有着沉甸甸的责任”,当日,吴清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五年来资本市场发展的“成绩单”。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吴清介绍,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稳中有升,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到31.6%。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另外,五年来,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增长超过八成,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一系列数据表明,“十四五”期间,我国资本市场实现了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也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吴清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不断提升基础制度、市场功能、监管执法等各方面的适应性、包容性,促进资源更加高效配置,让优质企业和各类资金更好地迸发活力、实现价值。主要从以下方面持续着力。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以科创板、创业板“两创板”改革为抓手,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更好支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茁壮成长。
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持续强化长周期考核,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度,吸引更多源头活水,努力让更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共享成长。
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支持上市公司深耕主业、做精专业,强化董事、高管、控股股东等“关键少数”责任,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持续涵养尊重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股权文化,夯实市场“稳”和“活”的微观基础。
同时,坚持严而有度、严而有效,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塑造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资本市场秩序,促进高质量发展。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伴随着公司质量的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也显著增强。“做好资本市场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随着一系列积极的股市改革政策不断深入,中国股市已经步入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李大霄如是说。
整体来看,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指出,此时举办新闻发布会,投资者能较清晰地看到五年间改革的具体成绩,或有利于提振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信心。未来,中国证监会也可能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围绕投资者保护下大力气。
/外汇市场/
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底气更足
朱鹤新在会上的表态,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也为后续外汇市场与人民币汇率走向提供重要指引。其中,朱鹤新表示,近年来面对高波动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人民币汇率在主要货币中的表现比较稳健。
国际收支运行方面,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涉外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发展,对外经贸呈现多元化格局、韧性增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保持在合理区间。跨境双向投融资活跃,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10万亿元。
同时,“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我们持续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朱鹤新称。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因素交织,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水平开放,总体看,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不论是活力还是韧性都在增强。
会上,谈及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的总体表现,朱鹤新表示,我国外汇市场交易理性有序,稳健性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企业外汇套期保值的比率已经由2020年的17%上升到30%左右,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由16%上升到近30%,外汇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
同时,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逐步健全,逆周期调节工具箱更加丰富。近年来面对高波动的国际市场环境,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人民币汇率在主要货币中的表现比较稳健。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这奠定了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的稳定。同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更加有效,所以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将为‘十五五’我国外汇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朱鹤新称。
2025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在复杂严峻形势下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稳汇率仍是后续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未来人民币走势将主要取决于美元走势和国内宏观政策的节奏和力度等。总体上看,未来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将是稳汇率的最大确定性因素。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廖蒙 刘四红 郝彦 实习记者 李佳雪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