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银行理财频道

四部门详解两项贷款贴息“金融国补”,银行、消金机构火速跟进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宋亦桐 刘四红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5-08-13

两项贷款贴息政策落地,8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四部门相关负责人详解《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亮点:通过财政与金融协同,撬动资金流向消费领域;流程设计突出简化,个人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3000元补贴,企业则按贷款额度核算贴息,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

政策立足需求与供给两端发力,与中国人民银行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形成合力,预计产生“1+1>2”效应。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政策发布后,多家金融机构迅速响应,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明确9月1日起开展相关工作,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机构也表态推进政策实施。在业内专家看来,下一步金融机构应严控风险与合规,通过支付追踪、发票核验确保资金用途,依自律约定管控利率,平衡增长与资产质量。

图片来源:国新网

个人消费贷贴息可多笔叠加

为进一步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8月12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重磅出台。两项政策明确对个人消费贷款、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90%、省级财政承担10%。

8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四部门相关负责人对“金融国补”贴息路径进行了解读。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阐释了两项贴息政策的特点,他指出,“与以往直接财政补贴相比,两项贴息政策的特点是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真正的消费领域,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的活力。做个简单测算,如果按照1%的贴息比例,意味着1元的贴息资金,有可能带动100元的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者是消费领域服务业的供给”。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借款人的操作负担,政策在设计贴息流程时,始终遵循简化原则。具体到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方面,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的同时,只需增加一个操作,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对于已经签订的贷款,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取得借款人的相关授权。

获得授权后,贷款经办机构将根据实际消费情况,按照政策规定要求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额外操作。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1000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也可以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的贴息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3000元。

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举例,如果一名消费者使用个人消费贷款,在政策执行期内花了20万元用于装修、购置家具家电等消费品,假设该笔消费贷款年利率为3%,在没有贴息的情况下,他全年需要支付贷款利息是6000元,享受个人消费贷款1个百分点的贴息以后,最高可减少利息支出2000元,这样就可以获得1/3的利息补贴。

不仅是个人消费者,服务业经营借款主体也能享受到便捷的贴息服务,且同样无需额外申请贴息,只需要按照正常的信贷流程在银行办理贷款即可。经办银行收到财政贴息资金以后,对经营主体已经支付的利息,一次性向经营主体返还对应的贴息资金。

以一家餐馆为例,“假设一家餐馆在今年10月1日获得1年期的贷款90万元,用于引进设备、扩大场地等经营活动,可以享受的贴息一共是9000元,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假设经办银行明年2月收到财政部门拨付的贴息资金,以此作为时点划分,经办银行需向该餐馆一次性返还3000元的贴息,将今年10月到明年1月的贴息结清;另外,明年2月到9月,每个月都会直接扣除当月贴息,经营主体每月可以少交750元的利息。”于红进一步解释道。

据介绍,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贴息政策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上述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是100万元,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

“1+1>2”的政策效应

实际上,为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此前就已有多方政策在协同发力。

截至6月末,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不含个人住房贷款)21.2万亿元,全国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为2.8万亿元。

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介绍,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牵头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领域信贷供给。

此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则进一步从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服务供给两端发力,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体现了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配合。

车士义称,需求端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供给端提高企业优质服务供给能力,与中国人民银行前期出台的消费领域金融支持政策着力点一致,有利于产生“1+1>2”的政策效应。

一方面,贴息政策通过对贷款利息支出的补贴,直接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的融资成本,减轻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再贷款政策将政策激励与银行对消费领域信贷投放相挂钩,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低息再贷款,促进银行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让利于经营主体。

此外,消费贷款利率由银行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溢价等因素,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确定,贴息部分由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老百姓,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同时,也兼顾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本轮贴息政策与前期消费领域金融支持政策,形成“财政+货币+监管+产业”的合力链条,既降低融资成本又扩大可得性,同时通过场景化、定向化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具备“1+1>2”的效应基础。

其关键在于,财政贴息直降终端价格、央行再贷款与结构性工具扩张供给、监管引导优化风险约束、产业侧“以旧换新”等形成需求与供给的正反馈闭环。

车士义称,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配合财政等部门抓好政策落实,强化政策合力,全力做好金融支持消费工作,将引导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再贷款和贴息政策,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教育、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投放。

另外,也将优化居民消费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指导金融机构深化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融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增强消费金融产品的吸引力,支持居民真实的消费需求。

曾刚预测,供给侧层面,非按揭住户消费贷余额在未来2—3年有望维持一定速度的增长,结构将向绿色家电家装、汽车与新能源相关、文化旅游、养老健康等倾斜。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在贴息叠加复苏背景下,增速有望高于社融中枢2—5个百分点。

另在需求侧,耐用、改善型与体验型消费恢复更快,低线与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改善取决于就业与收入预期。若地方配套补贴与以旧换新持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望抬升至温和偏上区间。

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易碧归指出,以21.18万亿元存量消费贷为基数,若政策覆盖10%存量贷款(约2.1万亿元),按1%贴息比例,财政年支出约210亿元,以财政撬动乘数1:10估算,预计可释放首年2000亿—3000亿元消费增量。“可能呈现出先快后慢再企稳的中长期增长趋势,建议观察后续贴息政策的补贴额度和节奏,以及与其他消费刺激政策的迭代/共振效果。”易碧归称。

银行、消金公司开始行动

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8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已有多家金融机构表态积极推进细则落地。

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广发银行、浙商银行表示,将于9月1日开始,针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财政贴息工作。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方面,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称,对符合要求的服务业经营主体,于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与该行签订贷款合同,并获取的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的贷款,进行贴息支持。

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也均表示,正积极组织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落地实施工作。

一位股份制银行业务部门人士表示,“目前,银行内部正在讨论落地细节,估计之后各家银行实施细则将于9月1日左右陆续上线”。

值得关注的是,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经办机构并非只有商业银行,还有消费金融机构。北京商报记者从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处获悉,作为政策参与机构,该公司将积极贯彻政策要求,从消费场景、风险控制、客户服务、营销宣传等方面做实做细实施方案。招联消费金融指出,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办理流程,推动政策尽快实施。

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也强调,将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政策落地实施;正在抓紧制定有关操作指引、实施细则,在办理贷款贴息业务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在信贷管理方面,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贷款经办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和相关信贷管理规定自主开展差异化授信,合理设置消费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自主决策贷款发放条件并及时发放贷款资金。同时,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和要求,贷款经办机构要有效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管理和风险管控,防止挪用于非消费领域和套取贴息资金。

对于此次贴息政策带来的影响及后续落地的要点,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副总监李倩表示,贴息刺激消费贷需求,规模扩张可对冲净息差压缩影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消金公司”双资质机构更具优势。

李倩认为,后续落地需聚焦三方面:一是强化场景渗透与客户触达,联合商户推出“贷款+消费”优惠,简化线上申请流程,提升政策知晓度;二是严控风险与合规,通过支付追踪、发票核验确保资金用途,依自律约定管控利率;三是优化支撑能力,测算资本金需求保障放贷规模,双资质机构可差异化定位客群(银行服务优质客户、消金覆盖下沉市场),平衡增长与资产质量。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刘四红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