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当常驻北京的外籍女性因就医环境、习惯差异而选择回国治疗时,很少有人能预见,中国的医疗服务业会迎来这样一个时刻:一位在东南亚工作的非洲患者,在互联网上了解相关资料后,专程飞赴北京接受泌尿外科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一对居住在美国的夫妇,对比各地治疗案例后,选择带着孩子飞跃大洋到深圳接受耳再造手术……'
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将台路院区2号楼,北京商报记者看到,一位曾在这里就诊多年的英国老人正推着轮椅缓缓穿过门诊大厅,轮椅上坐着他患癌的妻子。两人表示,此前曾接触中国香港与瑞士的医疗资源,但最终选择入境来到北京,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就诊。
而在接诊大厅右边的咖啡角点单处,一位带孩子前来就诊的外籍妈妈正在让儿子挑选点心。工作人员介绍,这家开设在医院里的咖啡角收获了很多外籍患者的好评,成为他们就诊之余的“打卡点”。
诸多类似的画面反映出,我国入境医疗旅游的新消费场景正在形成。
和睦家医疗京津区域与深圳总经理、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是医疗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也是这一进程的亲历者。在她眼中,产业变化的信号在今年尤为明显。在“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利好下,北京和睦家的国际患者数量持续回升,且来源国别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东南亚、拉美、中东患者占比显著提升。更具标志性的是就医动机的结构性转变:过去因突发急诊被动就医的游客,正在主动规划着入境中国“择期医疗”。
这些信号预示着,境外患者对于中国医疗服务的认可度正在显著提升。那么,如何将境外患者的认可度彻底转化为入境医疗旅游消费的动力?
盘仲莹认为,精准的诊断能力、多样化的治疗方案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医疗成本,是我国入境医疗旅游的三个“吸引力”。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培养医护团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建立专业信任基础;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创新技术为突破口,推动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这是赢得高端境外患者青睐的关键。
目前,我国全面发展入境医疗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然而,入境医疗旅游的消费服务场景更为复杂,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深层次的瓶颈仍需突破,例如,签证限制、产业生态短板、对外宣传难题等。
对此,盘仲莹建议,将入境医疗以及入境医疗旅游纳入跨境服务业的整体规划中,以更为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医疗资源开放边界,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以及完善的服务链条和生态。
· 对话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 ·
医疗是主要目的,旅游是衍生需求
北京商报:今年以来,前往北京和睦家就诊的境外患者呈现怎样的新特点?
盘仲莹:今年北京和睦家接待的境外患者可以用“数量回升”“国别多元化”“择期医疗”这三个关键词来形容。
首先是来自境外的患者数量呈现回升态势,虽然数量暂未恢复至2019年的峰值水平,但我注意到,就医患者的国别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来自东南亚、中东及拉美地区的患者数量显著增长;另一方面,在我们接待的西班牙语患者中,其来源国别明显增多。同时我们也正密切关注欧美高端患者的回流。
境外患者的“国别多元化”不光出现在北京和睦家,其他一些私立医院的经营者也向我提到过这一现象。
其次,境外患者的就医动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过往因旅游、商务活动突发急诊的被动就医,逐步转向主动将中国纳入医疗目的地选择。这些境外患者更倾向于“择期医疗”——有意识地选择中国优质医疗机构进行计划性诊疗。
这也表明,境外患者对于中国医疗服务的认可度正在显著提升。
北京商报:近30年来,我国入境医疗旅游产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盘仲莹:事实上,如果先聚焦入境医疗产业的发展,那么现阶段与二十几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北京和睦家的发展为例,在1997年成立之初,入境医疗服务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在京外籍人士对于就医的迫切需求。
那时,北京对于外籍人士的医疗服务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境内就医环境、习惯与境外就医有所不同。北京和睦家医院最初就是向在北京生活的外籍人士提供妇产科和儿科的医疗服务。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前来就医的患者中,来自境外的游客占比非常大。许多境外游客在旅行期间遭遇突发伤病,如骨折、阑尾炎等,但因语言障碍和保险对接问题,他们难以顺利就医。察觉这一重要需求后,北京和睦家医院先是建立了全科和急诊科,随后又创立了大内科、大外科、骨科等多个专科。
随着北京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常住外籍人口(如跨国企业高管、使领馆工作人员等)不断增加;再加上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前往北京和睦家就诊的境外患者群体也持续扩大,除了本地外籍人士,还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不过,当前境外患者仍以医疗为主要目的,旅游还是衍生需求。这与东南亚、韩国等以“轻医疗”为主的医疗旅游市场有较大差别。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全面发展入境医疗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但我国真正实现入境医疗与旅游融合的案例仍属少数,医疗旅游产业尚未有明确清晰的发展定位。
单纯的入境就医诊疗与入境医疗旅游存在本质区别,后者的消费服务场景更为复杂。要实现入境医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服务链条和生态,例如住宿、交通、语言支持等,让患者在完成高质量诊疗后,顺带体验当地的文化和休闲服务。
因此,我认为,我国发展入境医疗旅游的核心仍要以医疗为本、旅游为辅。
专业化水平是入境医疗的发展基础
北京商报:您认为如何才能将我国的入境医疗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新消费引擎?
盘仲莹:入境医疗以及入境医疗旅游能够成为新消费引擎,需要三方面的优势:精准的诊断能力、多样化的治疗方案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医疗成本。
诊断能力和治疗方案都反映了医院的专业化水平。只有医院足够专业,才能令境外患者充分信任,跨境来到中国就诊。一方面,医院需要及时认证相关的国际标准评审,选用境外患者更为熟知的认定标准体系来建立初步的信任;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医护团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医生不仅要能使用外语交流,更要精准把握患者的医疗诉求和情感需求,给出最适配的治疗方案。
科技创新也能提升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2015年,当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被国内公立医院运用到泌尿科的手术中时,我就意识到,我们也需要抓住这项新技术。于是,和睦家成为国内首家投资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非公立医院。我始终认为,科技创新是要服务于患者和医者的核心需要的。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研发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相似的疗效和更低的成本也吸引了更多境外患者。特别是周边国家患者,中国的医疗费用在他们的可承担范围内,同时又能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此最终选择来华就医。
除上述三个方面,医院的硬件设施、就诊环境也是其服务水平的体现。其实,作为医院的经营者,在我们的眼中,优质的设施、服务和环境可以算是“出厂设置”,是一种基础保障。收购、扩建改造、日常维护,能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就诊体验,更能为顶尖医者提供理想的工作条件。
将医疗旅游纳入跨境服务业规划
北京商报:现阶段,入境医疗旅游发展还存在哪些限制因素?应当如何解决?
盘仲莹:从一个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我国发展入境医疗以及入境医疗旅游都具有必要性。
由于不同地区疾病谱的差异,某些在中国常见的疾病在其他国家可能极为罕见,反之亦然。无论是单纯的入境医疗还是入境医疗旅游,都能促进医疗实践成果的全球共享。通过推动全球病患的流动,国内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尤其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在一些病症的治疗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在肿瘤、脑神经等相关的一些疾病的治疗技术上,我觉得中国会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但聚焦现阶段,入境医疗的确受到了一些限制。
在触达更多目标境外患者方面,入境医疗需要更有效的对外宣传推广。境外患者主要依赖其惯用的海外平台获取信息,但国内医院和医疗机构在这些渠道的推广能力有限。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提升国际曝光度,是行业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如果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入境医疗及入境医疗旅游发展都需要更加系统性的规划。
举一个比较细节的例子,以看病需求为主的入境患者,其身体状况一定存在不同的特殊需求,如坐轮椅等。那么这些有特殊需求的患者能否在境内不同场景下享受到特殊的服务和关怀,就需要有对应的标准和规定。这些服务不是单独一家企业就能够建立和完善的。
因此,我建议将入境医疗以及入境医疗旅游纳入跨境服务业的整体规划中,由国家层面率先作出明确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具体而言,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需明确公立医院对外开放的医疗资源规模,避免与本地居民医疗需求产生冲突;还应明确发展跨境医疗的目的,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区分国际医疗与特需医疗的边界。
北京商报记者 关子辰 牛清妍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