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婴幼儿辅食龙头企业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氏控股”)近期向北交所申请IPO被受理,并收到问询函。根据招股说明书,英氏控股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在产业基地建设、品牌建设、项目推广等方面。但在这之前,英氏控股需要面对并解决的是,代工模式可能带来的质量管控风险以及业界对于公司高营销低研发的质疑。关于产品质量管控以及公司营销研发投入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对英氏控股进行了采访并得到回应。
业绩增速放缓
英氏控股成立于2014年,主业为婴幼儿辅食,旗下有“英氏”辅食、“舒比奇”婴幼儿用品、“伟灵格”营养食品、“忆小口”儿童食品等品牌,其中“英氏”品牌创立于2008年,近三年在婴幼儿辅食市场销量连续排名第一。
母婴消费市场中婴幼儿辅食一直是比较受关注的品类,近年来,中国母婴行业特别是婴幼儿食品赛道的竞争格局日益激烈。一方面,亨氏、嘉宝、小皮等国际品牌持续深耕国内市场,正逐渐以品牌声量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以窝小芽、秋田满满、宝宝馋了为代表的新锐品牌,依托线上渠道优势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此外,还有三只松鼠跨赛道推出的儿童零食品牌“小鹿蓝蓝”,2024年营收达到了7.9亿元。
激烈市场竞争下,即便是行业头部的英氏控股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英氏控股的业绩增长势头已逐渐放缓。2022—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3亿元、17.6亿元、19.7亿元,同比增长37.4%、35.7%、12.3%;同期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元、2.2亿元、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9%、87.7%、-4.4%。2025年一季度,英氏控股营收同比增长12.3%至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微增5.4%至8117万元。
上市是英氏控股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之一。根据招股书信息,公司计划募集资金3.34亿元,其中7169.43万元拟用于湖南英氏孕婴童产业基地(二期)创新中心建设项目;4820.32万元拟用于婴幼儿即食营养粥生产建设项目;9405.80万元拟用于品牌建设与推广项目;7281.49万元拟用于产线提质改造项目;4718.60万元拟用于全链路数智化项目。
对于上市相关问题,英氏控股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北交所上市进程,目前正协同保荐机构西部证券积极回复审核问询函,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从市场机遇来看,英氏控股冲刺“婴儿辅食第一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公司有望在产能建设、渠道下沉、品牌营销和研发投入上获得更强支持。
曾因代工问题被问询
英氏控股以婴幼儿辅食为核心业务,2022—2024年,婴幼儿辅食业务项目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9.75%、82.35%、77.4%,稳定在八成左右,毛利率则稳定在61%左右,处于居中水平。其余营收由婴幼儿卫生用品、儿童食品和营养食品三项业务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从公开信息来看,英氏控股产品线十分丰富,但自有产能却只有婴儿米粉和卫生产品。根据招股书,目前英氏控股的婴幼儿米粉、辅食粥及纸尿裤、成长裤、纸尿片等产品主要采取自主生产的方式,部分辅食、儿童食品、营养食品及少量婴幼儿卫生用品则委托具有较高品控能力的企业代为生产。根据过往数据,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来自委托生产(即“代工模式”)收入分别约为5.31亿元、6.96亿元、5.4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56.31%、53.68%、63.53%。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委托代工模式在婴幼儿辅食行业中比较常见,但这种模式也将带来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向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了0.14亿元的佐餐油,而在2021年4月,该公司所生产的巴马火麻油被检出“酸价(KOH)不合格”;负责英氏控股米饼、泡芙等产品生产的佛山象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2023年7月20日因“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被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人民政府处以19万元罚款。2023年12月,英氏控股因委托代工等问题引监管部门问询。
另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英氏控股旗下“英氏”品牌的投诉词条有约144条,涉及产品包括米粉、磨牙棒、果泥等,关于“舒比奇”品牌质量的投诉也有23条。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代工依赖存在多重风险,监管部门对代工模式合规性的关注,也将增加企业上市审核的不确定性。
关于质量管理问题,英氏控股方面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建立了‘五共质量管理体系’对受托生产商进行管理,生产环节由公司提供产品配方、规格、参数指标等工艺质量标准,并对工厂从采购到成品生产中的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管控。产品上市后,质检部门对产成品进行抽检”。
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水平
除代工模式存在一定风险外,英氏控股高营销低研发的情况成为业内外关注的重点。
根据招股书信息,2022—2024年英氏控股线上渠道营收占比分别达64.16%、66.45%、69.69%。过度依赖线上渠道也推高了公司营销成本。2022—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5.04%、34.26%、36.53%,远高于行业平均27.75%的水平。在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7.2亿元,其中2024年电商平台产生了3亿元平台推广费和1.1亿元平台使用费及佣金,占销售费用超一半。据了解,英氏控股的平台推广费主要为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使用万相台、京准通、巨量千川等推广工具产生的支出。
与高额销售费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英氏控股的研发投入。从数据来看,2022—2024年英氏控股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同期研发费用率为0.43%、0.52%、0.87%。虽然英氏控股在不断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但研发费用率不足1%,低于同行2.03%的平均水平。
詹军豪认为,高销售费用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拉动营收,但平台推广费激增导致成本攀升,侵蚀利润空间;而研发投入不足使产品创新滞后,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功能性的升级需求。在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缺乏技术壁垒和差异化产品,可能导致其市场份额被具备研发优势的竞争对手蚕食。
在江瀚看来,过度依赖营销而忽视研发,可能导致英氏控股的品牌形象更多地建立在“流量”和“促销”之上,而非“技术”和“品质”。
关于营销、研发等问题,英氏控股方面没有给出过多内容,仅表示,“公司相关研发活动主要围绕核心产品婴幼儿辅食、婴幼儿卫生用品、儿童食品开展,并兼顾基础科学研究。报告期内,公司为巩固市场地位,完善依据‘科学5阶精准喂养体系’开发的婴幼儿辅食产品所形成的立体化产品矩阵,加大了研发投入”。
北京商报记者 郭秀娟 实习记者 王悦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