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下调的靴子终落地。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显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季度的2.13%再次下探14个基点。按照目前预定利率的动态调整规则,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已连续两个季度“超限”,触发上限调整机制。
在业内专家看来,此次预定利率调整幅度总体符合市场预期,其中,分红型保险调降幅度小于其他险种,未来分红型保险的相对吸引力有望增强。
预定利率研究值1.99%
根据保险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年收益率,将直接影响保险产品端收益高低。
按照监管调节机制要求,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数。当保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目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今年一季度,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当前为1.99%。也就是说,现在已经触发“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由此,2024年初确立的“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正式被触发。
东莞证券研报认为,此次预定利率再度下调,是在利率下行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市场利率持续走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破1%,10年期国债收益率1.74%也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此次预定利率再度下调,是在利率下行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保险业协会公布预定利率研究值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大型保险公司随后纷纷发布关于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等信息公告,决定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
保险业协会表示,当前,中长端利率持续下行,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影响增强,行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人身险公司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敏感度和判断力,加强对经济形势及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和产品转型,筑牢风险为本,审慎经营理念,找准市场定位,全面提升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利好分红险销售
“此次调降,普通型产品上限调降50个基点,分红型调降25个基点,万能险调降50个基点。总体符合市场预期,其中分红型保险调降幅度小于其他险种,未来分红型保险的相对吸引力有望有所增强。”北京劭和明地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表示。
从历史数据来看,2019年8月保险监管部门规定年金保险的预定利率不得高于3.5%;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5%降至3%;2024年9月,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由3%下调至2.5%。这一系列调整背后是保险行业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逐步适应。
“此前,我国寿险市场的保险产品主要是储蓄型险种,这些年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已经累积了一定利差损,给保险公司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与压力。”在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看来,下调预定利率有化解行业风险的考虑。另外,新会计准则要求负债成本与资产收益更严格匹配,这也倒逼行业降低预定利率以稳定财务报表。
此轮预定利率调降,将如何影响保险产品市场?李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短期看,保险公司需停售旧产品,新备案产品全面适用下调后利率,保险销售人员也需快速适应分红险等复杂产品,会导致保险企业培训成本上升。长期看,低利率时代会加速行业结构转型,分红险将主导市场,其“保底+浮动收益”的特性更适配低利率环境。
东莞证券则认为,短期内,预定利率下调可能会引起阶段性产品停售潮,随着预定利率正式下调、产品价格上涨,普通型人身险产品吸引力下降,新单保费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从长期看,有助于推动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力度,通过投资收益分享满足消费者一定弹性收益需求,有效缓解负债端刚性成本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相关新闻·
6月保费增16% 人身险能否继续“高涨”
上半年保险业保费“成绩单”出炉。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日前披露的数据,今年前6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其中,人身险保费继续维持高增长趋势,单月增速维持在16%的高位区间。
受访业内专家认为,得益于个险渠道持续复苏,同时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调背景下,储蓄型保险产品需求旺盛。不过,当前人身险市场最大变量是预定利率下调,此轮产品切换,将带来保费爆发还是回落?未来,产品预定利率切换后,哪些保险产品又将走向市场“C位”?
日前,金融监管总局披露2025年6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今年前6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7744亿元,同比增长3.9%;人身险保费收入为2.96万亿元,同比增长5.34%。赔付方面,今年上半年,保险业赔付支出达到了1.35万亿元,同比增长8.6%。
如果从单月数据来看,6月单月人身险公司原保费规模达到了4908亿元,同比增长16.3%,延续高增长势头,与5月单月16.6%的增速基本持平。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随着健康险需求的阶段性饱和及预定利率的下调,人身险公司纷纷向分红险转型,以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今年以来,行业加大分红险销售力度,尤其是部分上市险企分红险占新单保费收入比例超50%,带动传统寿险保费收入实现高增长。
此外,低利率环境中,保险产品凭借相对稳定的预定利率优势,成为消费者锁定长期收益的优选工具,受益于低利率的外部助力,带动了保费增长。东吴证券分析师孙婷、曹锟在研报中分析,上半年新单保费增速持续改善,主要受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以及保险预定利率下调预期等因素的催化。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同样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下调晚于银行存款降息,存在一定收益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市场预估下一步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下调,预定利率调整预期促使部分消费者提前投保,带动保费上涨。
不过,如今的人身险市场面临着非常大的变量。根据保险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季度的2.13%再次下探14个基点。按照目前预定利率的动态调整规则,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已连续两季度“超限”,触发上限调整机制。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大型保险公司随后纷纷发布关于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等信息公告,决定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是指在产品设计时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精算假设值,直接影响保险定价和保单利益。通常情况下,预定利率下调意味着保险产品价格上涨或收益下降。在预定利率下调的大背景下,未来人身险保费收入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孙婷、曹锟认为,预定利率再下调将进一步改善寿险负债成本,短期再现“炒停”窗口,预定利率下调利好价值率表现。预计新一轮“炒停”将拉动新单增长。
虽然预定利率下调短期内可能刺激保费增长,但中长期看,将会削弱人身险产品吸引力。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从中长期来看,人身险保费增速可能趋于平稳,维持单月增长5%—8%的区间。
“高增速能否持续取决于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单纯依靠利率优势难以长期维持。”柏文喜认为。
相对于储蓄型保险产品,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受预定利率下调影响相对较小。业内人士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健康险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通过打通保险、体检、康复、养老、药品、医院等产业链条,建立“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保险”的一站式健康生态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客户黏性,为保险业务增长赋能。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