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多地保险业接力反“内卷”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胡永新 网编:王巍 2025-07-27

保险业正纵深推进整治“内卷”行业乱象。7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为规范广东省(不含深圳)保险公司竞争行为,防止“内卷式”竞争,引导行业回归良性竞争,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广东保险业防止“内卷式”竞争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广东保险业自律公约》)。今年以来,福建、安徽、河北廊坊等各地已先后发布了行业公约或行业倡议抵制保险业“内卷”,不仅如此,非车险领域将推行“报行合一”的消息,也将保险行业反“内卷”的话题摆上台面。

那么,保险业缘何需要反“内卷”?又一地在保险业吹起反“内卷”的风,将会为市场带来哪些变化?保险机构做到反“内卷”,离不开哪些要素?

多地喊话告别“内卷”

近日,广东通过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指导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在7月24日举行的2025年上半年广东银行业保险业新闻通气会上,《广东银行业自律公约》《广东保险业自律公约》同步发布。

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广东保险业自律公约》提出的“反内卷”方向,主要包括严格费用管理、严守业务规范、科学考核管理、建差异化优势等。

此前,部分机构通过违规返现、虚增费用等手段抢占市场。《广东保险业自律公约》不仅提出抵制恶性价格战、不滥用渠道手续费、不虚列费用违规套利,还提出不制定不合理考核标准等。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保险诱导营销等乱象,《广东保险业自律公约》也提出,不以“1元保”“首月1元”等低价噱头吸引流量、诱导营销。不使用“100%赔付”“有灾赔灾、无灾返本”等绝对化用语进行宣传,不向客户承诺“特殊理赔通道”等无法兑现的服务。

安徽提出,严格遵循“报行合一”监管要求,坚决抵制恶性价格战、虚假宣传、诋毁同业等行为;到福建提出,费用管理方面,保险机构应全力防范“内卷式”竞争,不得开展涉及虚列佣金、恶性竞争、实施账外支出等违规活动,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保险业对“反内卷”的呼声愈加响亮。

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对此表示,恶性价格战、虚列费用、高额手续费等内卷行为推高行业成本,侵蚀利润,损害消费者权益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以“虚列费用套利”为例,保险公司虚增会议费、假理赔等套取资金补贴低价,导致成本失真、定价体系混乱,引发全行业亏损恶性循环。

有保险业资深人士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长期以来,保险行业内卷表现也体现在“价格战”与“手续费战”上。比如,许多保险公司为了冲规模,不惜以远高于合理水平的手续费“抢人”“抢单”。这不仅使销售费用虚高、财务结构畸形,还直接诱发了一系列不规范行为,比如虚列中介费用、违规套现返点、以“赠油卡、旅游券”等方式绕开合同返利。

甩掉陋习需险企“身体力行”

保险业之所以迫切需要反“内卷”,根源在于行业进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在上述资深人士看来,过去依赖“高投入、高返佣、高冲刺”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式竞争带来的不是更强的行业竞争力,而是更深的资源浪费、客户信任透支以及品牌信誉削弱。

而减少“内卷”竞争,将给市场带来多维影响。龙格认为,在价格端,遏制低价倾销,保障产品合理利润,避免“赔本赚吆喝”。在手续费端,可以降低渠道佣金恶性竞争,减少套利空间,倒逼机构转向服务与技术竞争。整体而言,可以缓解险企盈利压力,推动资源投入产品创新与理赔服务,提升行业效率与消费者信任。

不仅如此,从发展趋势来看,打破“内卷”式竞争的思维也会使得行业转向差异化竞争(如科技赋能、定制化产品),减少同质化内耗;市场秩序规范化,消费者免受误导销售、理赔缩水等侵害;保险机构盈利结构优化,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

上述资深人士也表示,减少价格和手续费方面的“内卷”,首先有助于扭转行业“重规模、轻价值”的发展偏向,让保险公司回到产品、风控、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上来。一个行业健康的标志,不是表面上业务做得多快,而是利润质量、客户黏性和品牌信用能不能沉淀下来。其次,也有利于提升行业的专业门槛,倒逼销售端告别“靠返点吃饭”,转而向“靠专业留客”转型。手续费恢复理性后,真正有专业能力的代理人才能在行业中获得合理收益,形成正循环。

更深远的影响是,行业将从“价格驱动”过渡到“价值驱动”。一旦恶性价格战被遏制,企业才会有意愿投入到产品创新、客户服务和科技赋能等长期建设中,而不是不断“赔本赚吆喝”。客户也会更愿意为透明、真实、有保障的保险服务买单,行业生态由此发生根本性转变。

那么,“反内卷”,保险公司如何做?这不仅是一道必答题,还需“拿到分”。以广东为例,当地监管对险企避免“内卷式”竞争提出要求。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近日在座谈会上表示,“内卷式”竞争是保险市场乱象的根源,整治“内卷式”竞争关乎行业长远发展。要形成长效机制,各公司要转变经营理念、强化组织推动、聚焦问题治理。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下一步,除了监管的持续引导与问责机制,推动行业底线思维强化刚性约束,也需要险企自身拥有战略转型的勇气,要真正放弃短期冲量的幻想。只有当行业从“赚快钱”回归到“做信任”,保险才真正拥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