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频道

博鳌亚洲论坛聚焦生物医药:细胞疗法与基因编辑加速突围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王寅浩 李晗 网编:产经新闻中心 2025-07-27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2025北京会议于近日举办,论坛聚焦生物医药行业,举办了以“生物医药行业加速从‘量变’到‘质变’”为主题的分论坛。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走向,剖析了行业即将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同时也展望了潜藏的机遇和有望取得的成果,其中,细胞疗法、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多点突破成为焦点。

图片来源:博鳌亚洲论坛官方供图

AI 技术成生物医药创新重要驱动力

 

北京商报记者在论坛上获悉,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12.2%,预计到2025年达到5301亿美元。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市场规模达6506亿元,同比增长15.09%。

医药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AI技术推动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技术也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医学诊断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陈淮表示,人工智能(AI)技术与生物技术正实现深度融合。AI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贝克曼库尔特为例,作为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的从业者,核心任务之一是寻找生物标志物。以往采用传统技术筛选生物标志物,周期约为五年;而借助AI技术,整个开发周期可缩短至18个月,效率提升显著。

在行业内,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例如以AI为驱动的癌症疫苗研发,近年来进展迅猛,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陈淮表示,细胞疗法及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CAR-T、TCR-T等免疫疗法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尤其在血液肿瘤治疗中成效显著,目前正逐步向实体肿瘤治疗领域拓展;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则在罕见病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突出表现。

“相较于传统药物,精准医学为疾病治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英国L.E.K.咨询亚太医疗健康业务合伙人、中国区负责人王景烨表示,即便对于肿瘤、罕见病乃至慢性心血管疾病等,在未来也有望被治愈。

精准医学疗法带来显著生存获益

以中国市场的精准医学疗法进行测算为例,王景烨透露,2025—2035年这十年间,将有1000万名患者通过相关疗法平均延长一年生命。尽管不同疗法的治愈效果存在差异,部分疗法的治愈性更强,部分则相对有限,但1000万患者人均延长一年寿命,这无疑是极为可观的生存获益。同时,由于患者健康寿命得以延长,其所需的照护成本相应降低,这将为整个医疗体系节约超过2000亿元的医疗卫生支出。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任、北京医学检验学会会长、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马洁表示,随着AI、大数据的爆发式发展,临床研究也将迎来重要突破,真实世界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有望为现有临床研究提供强大助力。

马洁表示,过去,由于数据管理缺乏系统性,临床研究中针对某一药物的效果评估或结论推导往往存在局限,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数据质量不高”,人工清洗数据的难度极大。而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真实世界数据得以有效利用,这无疑将有力推动临床研究的开展。

不容忽视的是,医药领域新技术涌现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马洁表示,为促进新技术发展,监管体系需推出新举措,推动技术商业化与市场应用,但这也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平衡发展与规范?伦理问题如何界定?特别是AI应用中的患者隐私、数据隐私保护以及数据使用涉及的伦理争议,都需要监管体系与技术发展同步升级。

此外,资金成本同样是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难题。马洁表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离不开资金支持,初期投入往往导致成本较高,如何解决支付难题成为关键。当前,中国与美国的医保体系均在探索控制支出,从管理者角度而言,这是为了平衡社会整体发展,但如果支付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企业的研发创新动力便可能受挫,这无疑是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马洁表示,在众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由此,未来疾病研究的侧重点与重心或许会发生转变,即更多地聚焦于退行性疾病、慢病管理等领域,这一方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李晗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