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体检漏检?爱康国宾求助第三方论证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王寅浩 网编:王巍 2025-07-18

7月17日,“女子体检10年未见异常确诊癌症晚期”一事冲上微博热搜,爱康集团(爱康国宾母公司)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癌症可以被检测到,有些癌症还无法检测到;爱康的体检报告会真实记录当时的检查结果,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检测到,爱康会请第三方权威机构以及专家来进行论证分析,最终以第三方权威机构以及专家建议为准。爱康集团方面同时强调,在张女士2023年的体检报告中,提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在张女士投诉时对外公布的2024年体检报告中,囊肿大小为3.5cm×2.8cm,从2023到2024年,该囊肿大小在癌症的增长速度范围内。

“有些癌症还无法检测到”

2013—2023年,北京执业律师张女士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从未检查出患癌风险,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还进行了右肾摘除手术,因此张女士对爱康国宾此前10年的检测结果提出了质疑。

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众多网友纷纷表达了对体检准确性的担忧。不少人表示,自己也有长期在体检机构体检的习惯,看到这样的新闻不免会担心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网友留言称:“每年花不少钱体检,就是想图个安心,现在看来,体检报告也不能全信啊。”还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连续10年体检都没发现问题,一确诊就是晚期了?体检机构到底有没有责任?”

面对张女士的投诉和公众的质疑,北京商报记者与爱康集团取得联系,对方就相关客诉事件回应称:“任何癌症的发生从基因的突变、变异、甲基化修饰异常、抑癌基因的失活到癌变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决于体检的时间点、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以及医师的专业水平,有些癌症可以被检测到,有些癌症还无法检测到;体检没有检测到有可能是按照使用的检测手段在那个时间段确实无法检测到。”

同时,爱康集团方面强调,“体检报告会真实记录当时的检查结果,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检测到,爱康会请第三方权威机构以及专家来进行论证分析,最终以第三方权威机构以及专家建议为准”。

从“未见异常”到癌症晚期

据公开报道,张女士一直都很关注爱康国宾体检对“癌胚抗原定量”的验血筛查,但这10年的体检报告中,她的“癌胚抗原定量”检测结果一直都在正常范围内。她在爱康国宾做了10年体检,从来没有被告知有“患癌风险”,对于她的肾脏和脊柱也没有发出“患癌预警”。

2024年,张女士换了一家体检机构,结果在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时发现“右肾囊肿,右肾可见一低回声,大小:3.5cm×2.8cm,呈分叶状,血流信号丰富”,并被建议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2024年10月,张女士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被怀疑“右肾透明细胞癌”,进行右肾摘除手术后,病理显示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2025年2月,张女士在国外某医院进行检查,被确诊为“肾癌骨转移”。

关于张女士所患的肾透明细胞癌,爱康集团在给北京商报记者的函件中提及,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发展速度因人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肿瘤可能生长缓慢,而部分病例进展迅速。

爱康集团还提到,在张女士2023年的体检报告中,提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在张女士投诉时对外公布的2024年体检报告中,囊肿大小在3.5cm×2.8cm,从2023到2024年,该囊肿大小在癌症的增长速度范围内。

此外,爱康集团援引2022版《肾细胞癌诊疗指南》说明,目前尚无公认的肾细胞癌早期辅助诊断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的检测结果与肾细胞癌无被认可的关联性。

目前,第三方权威机构以及专家的论证分析工作尚未展开,事件的最终结果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机构是否尽到相应诊疗义务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业内对体检行业的思考。有业内人士表示,体检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要提高体检的准确性,不仅需要不断更新检测设备和技术,还需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此次事件也敲响了警钟。体检虽然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赖体检报告。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不能因为体检报告显示正常而掉以轻心。

就事件相关情况,北京商报记者也咨询了法律相关人士。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告诉记者,从法律角度来看,体检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尽到了与当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如果爱康国宾的体检项目包含腹部超声等必要检查,却未能识别出本应发现的病灶,可能构成漏诊或误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关于医疗机构诊疗义务的规定。该案的关键在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能否证明其漏诊行为与延误治疗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成立,则爱康国宾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误工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