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乳饮频道

两大在华业务将合并,恒天然仍面临三重考验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孔文燮 网编:陶凤 2025-07-17

7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恒天然大中华区通过一封内部邮件宣布,将把安佳消费品团队与专业餐饮(AFP)团队合二为一,而并非此前宣布的对全球消费品业务采取双轨剥离。此举背后或是恒天然在业绩下滑压力下,寻求降本增效的一种新尝试。去年,恒天然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降约9.94%。其中餐饮服务业务收入23.77亿新西兰元,消费品业务收入3.94亿新西兰元,但消费品业务出现亏损。如何分配资源、磨合团队、应对对手,或是恒天然业务合并后需面临的三重考验。

图片来源:安佳官网截图

业绩下滑压力

2024年5月,恒天然宣布计划剥离消费品业务,转型成为专注B2B(企业对企业)业务的乳制品供应商,试图通过高绩效的原料和餐饮服务业务,进一步增加自身价值。此次剥离的消费品业务涉及Anchor(安佳)、Mainland、Kāpiti、Anlene(安怡)、Anmum(安满)、Fernleaf、Western Star、Perfect Italiano等多个品牌。此外,恒天然还将出售大洋洲和斯里兰卡业务。

在宣布这一全球计划时,恒天然特别明确将“保留大中华区的消费品业务”,体现了对中国市场的特殊对待。今年7月16日,恒天然在一则员工信中进行了解释:一是品牌策略考量,担心此次剥离会对“安佳专业餐饮”品牌产生影响,并可能导致消费者和客户对“安佳消费品牌”与“安佳专业餐饮”中的“安佳”产生混淆;二是产品高度重叠,贝恩咨询公司(Bain)的研究以及随后普华永道(PwC)的再次验证,均指出了零售渠道与餐饮渠道产品之间存在交叉重叠。

剥离消费品业务的背后,或是恒天然业绩下滑的焦虑。2024财年,恒天然大中华区销售收入为63.69亿新西兰元,同比下降约9.94%。总体来看,恒天然在大中华区的业务由三大板块支撑,原料、餐饮服务和消费品。2024财年,原料业务收入为35.98亿新西兰元,税后利润为1.28亿新西兰元;餐饮服务业务收入为23.77亿新西兰元,税后利润为2.99亿新西兰元;消费品业务收入为3.94亿新西兰元,税后利润为亏损1500万新西兰元。显然消费品业务的表现不佳。

对于恒天然将两大业务合并,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整合是必然的,因为现在(消费品业务)亏损,必须得调整。但恒天然在国内ToC的业务做得不太好,也不好出售,所以通过把不同的业务单位进行整合,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则认为,“恒天然此举体现了大中华区市场的特殊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产品重叠和品牌认知问题更为突出。双轨剥离在全球其他市场可能适用,但在中国合并团队更符合实际运营需求。这种调整反映出恒天然对中国市场采取了更灵活的策略,优先考虑品牌统一性和渠道效率,而非简单套用全球模式”。

押注餐饮服务业务

恒天然大中华区整合两大业务的另一大考量,是对餐饮服务业务的看好。

从恒天然三大业务的表现来看,餐饮服务业务表现更加出色。2024财年,恒天然的餐饮服务业务收入为40.50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约4.79%。其中,大中华区该业务营收为23.77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约7.46%。大中华区在恒天然餐饮服务业务的营收占比超过58%,且增速远高于集团整体水平。

恒天然旗下的安佳专业乳品,主要服务于国内的烘焙食品行业。过去中国的烘焙食品以西式糕点为主,而现在中式糕点、新中式糕点、新茶饮成为新热点,应用场景也从西式烘焙向中式餐饮渗透,这对于为烘焙企业提供稀奶油、奶油干酪、黄油和芝士等原料的安佳专业乳品来说是巨大商机。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以及餐饮消费结构调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将持续扩容,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8595.6亿元。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业经济研究室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对稀奶油的进口量达28.8万吨,同比增长9%。截至2025年3月的近12个月数据显示,稀奶油进口量为28.9万吨,维持9%的增速,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新西兰作为全球最大的奶业出口国,占据国内奶油主要进口来源。

去年9月,恒天然武汉应用中心投入使用,将涵盖烘焙、餐、饮全渠道,并辐射周边省份。恒天然餐饮服务业务向内地城市开启新一轮攻势,也印证了其对中国市场餐饮、烘焙以及饮品等赛道的发展前景的看好。

今年5月,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焙烤展览会上,恒天然还专门发布了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稀奶油产品,以及获此次烘焙展“年度创新产品”的烘焙黄油等,以满足规模化生产与包装规格多样化的需求。

面临三大考验

在两大业务合并后,恒天然大中华区将诞生一个收入超27.71亿新西兰元的新业务部门,但产品的重叠、团队的磨合、对手的紧逼,仍是恒天然需要面临的三重考验。

恒天然的消费品业务面向C端,餐饮服务业务则面向B端,但两者在产品上存在交叉重叠。消费品业务主要品牌包括安佳、安怡、芝司乐、美兰、凯蓓蒂等,餐饮服务业务也运营着安佳品牌。在品类上,黄油、芝士、稀奶油都是两个渠道所主打的,资源如何分配是新团队面临的一大考验。

同时,由于消费品业务与餐饮服务业务的渠道打法、获客模式、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合并后如何协同管理是新团队面临的另一大考验。张新原认为,“组织架构整合是合并后的关键挑战。餐饮服务业务规模较大,消费品业务虽小但潜力大,双方团队需要打破原有界限,在渠道资源共享、产品创新等方面深度合作。成功的整合将带来1+1>2的效果,否则可能引发内耗”。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进入B端赛道,恒天然的餐饮服务业务在中国市场也将迎来更多考验。虽然雀巢、安佳、总统等国际品牌仍占据市场重要地位,但本土企业如君乐宝与西诺迪斯合作推出的38%脂肪含量高端稀奶油,正逐步打破进口依赖。此外,伊利、三元、妙可蓝多、熊猫乳品、塞尚乳业、皇氏集团、菲仕兰等乳企都在加紧拓展B端业务。

伊利在2024年财报中就表示,奶酪业务在零售端与餐饮端实现协同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高附加值的2B业务表现尤为突出,公司紧抓烘焙、茶饮、餐饮等消费热度,持续丰富乳脂、奶酪产品矩阵,2024年营收同比增幅超20%。

在张新原看来,“恒天然要实现持续增长,仍需解决品牌定位、产品差异化等根本问题。短期内可能看到亏损收窄,长期增长则取决于战略执行效果”。

对于合并后如何统一协调安佳品牌、关键领导岗位如何安排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通过邮件向恒天然中国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孔文燮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