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左?转右?还是继续向前?
十字路口的三重选择,摆在行业公认的“果链三巨头”——蓝思科技、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面前。
三家公司,曾因苹果这一共同锚点而在产业链上聚集,如今又殊途同归地在同一时段内展现出业务“去苹果化”的信号。
像是在“果链”这一主路上狂飙的三驾马车,上述三家公司均作为苹果供应链核心企业,依托消费电子增量红利,在曾经的“黄金时代”中高速进行着扩张。
而在当下,在行业需求周期性波动、供应链全球化调整及单一客户依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三家企业的战略选择又在同一时期出现分化,像是并行抵达了求稳或者求变的十字路口后,各有安排。
有分析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点明,对于国内的供应链企业来说,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寻找多个客户,这是必须的。集中在一个企业下面,意味着存在巨大风险。没有一个企业敢赌苹果不会继续调整。除了生产成本,还有技术迭代和产品更新等多方面因素。调整是必然的,而企业必须随时做好调整的准备。
在果链这一锚点下,蓝思科技、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呈现出三种不同画像:蓝思科技完成港股上市,将精密制造能力向车载领域延伸以拓展增长边界;立讯精密推进H股上市以强化产业链纵深布局,巩固果链核心地位;歌尔股份通过分拆半导体业务独立上市,探索AI智能硬件等新场景以优化业务结构。
目前三家企业在资本市场所处阶段与进程各有不同,分别处于三个典型阶段:蓝思科技已成功完成赴港上市的关键步骤,于7月9日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立讯精密则处于筹划初期,7月2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正谋划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而歌尔股份,其分拆子公司歌尔微电子赴港上市事宜已有进展,今年1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3月申请材料获证监会接收。
三者同源果链,如今在行业转型节点选择不同突围路径,折射出头部果链企业在依赖与自主发展间的战略权衡。
蓝思上岸,紧追风口
2025年7月9日,蓝思科技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这一“上岸”时刻瞬间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据统计,此次蓝思科技港股发行从递表至挂牌仅用100天,完成全球发售2.62亿股,发行价每股18.18港元,集资额47.68亿港元,香港公开发售获462.76倍认购,国际发售录得16.68倍认购,足见市场对其“上岸”的高度认可。
其引入的10家基石投资者涵盖产业资本、国际资管公司等多元类型,包括小米集团、瑞银UBS等,星光熠熠的名单无疑彰显出蓝思科技在全球消费电子精密智造领域的稀缺价值,也正如多家券商研究部所指出,完成A+H上市标志着蓝思科技进入“全球资本+中国智造”的双向赋能阶段。
从市场观点来看,蓝思科技搭建A+H双资本平台,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可以募集资金用于海外产能扩张与新技术研发,还有效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加速全球化供应链布局。这将助力其降低对单一市场和客户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回溯蓝思科技的发展历程,其2024年业绩表现相当亮眼。
财报显示,蓝思科技2024年营业收入698.97亿元,同比增长28.27%,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36.24亿元,同比增长19.94%。在招股业绩记录期间,企业最大客户苹果所贡献的销售额,分别占其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收入的71%、57.8%及49.5%,呈逐年减少态势。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蓝思科技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其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的持续深化。在智能手机与电脑业务领域,营收同比增长28.6%,湘潭蓝思组装业务更是凭借97.4%的营收激增,带动了玻璃、金属、陶瓷等上游外观件、结构件及功能模组的规模化导入。
在新兴领域的布局上,蓝思科技同样展现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2024年,其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业务营收攀升至59.35亿元,同比增长18.7%,中控模组、智能B柱等产品快速放量,超薄夹胶玻璃进入量产阶段,单车价值量不断提升。上述机构预测,蓝思科技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和制造优势,有望在车载市场抢占更大份额。
而在更前沿的风口当中,蓝思同样是那个“走在最前排”的头号玩家——根据东吴证券相关研报,蓝思科技现已成为智元机器人的核心供应商,为其提供关节模组、DCU、夹爪等核心零部件,自研的六维力矩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技术已超越消费电子结构件和外观件的范畴;创始人亲自带货走红的Rokid,同样在蓝思科技的合作名单当中。据称,公司现已在AR眼镜领域的合作中取得重要进展,从镜架、镜片到功能模组和全自动组装,蓝思科技实现了全链条覆盖。
从果链上的明星企业,到热门赛道多点开花、搭起A+H双资本平台的全能选手,蓝思科技的转型,更像是一场纯粹的“扩张”。
立讯“紧盯”苹果
蓝思已经上岸,另一位果链重要参与者,也在按照相似的路径,筹划着资本市场与自身业务的进阶。
2025年7月2日晚间,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筹划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据悉,立讯精密此举旨在进一步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增强新技术研发及境外融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借助港股市场灵活且多样化的股权激励工具,吸引和留住海外高精尖人才。
扩张背后,靠的是业绩做支撑。回顾立讯精密2024年的各项财务数据,同样可圈可点。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达2687.9亿元,同比增长15.9%;归母净利润为133.7亿元,同比增长22%,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中银证券消费电子团队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在业务布局上,消费电子业务仍是立讯精密的核心支柱(营收占比83.4%),汽车与通信板块则增长迅猛,汽车互联产品营收137.6亿元,同比增长48.7%。此前,通过收购德国Leoni集团,立讯精密成功切入全球顶级车企供应链,完善了从线束到智能座舱的全产品矩阵;通信及数据中心方面,随着AI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带来需求增加,立讯创新性地打造了面向AI整机柜的核心零组件整体解决方案,未来预计将通过前瞻技术布局和灵活业务配合模式,扩大在电连接、光连接方面的领先优势,并前瞻布局散热和电源领域产品,以高速互联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做客户和产品拓展。
中银证券认为,立讯精密在消费电子、汽车、通信及数据中心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布局顺利,以内生+外延的发展模式强化增长动能。
不过,与前述果链企业蓝思有别的是,立讯加码果链的信号似乎更为明显。
据报道,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苹果与立讯精密之间的业务往来规模增长5倍,这为立讯带来了近10万个工作岗位,并扩建了9家工厂,iPhone16等苹果主力系列机型的生产资源,大量掌握在立讯精密手中。
显然,筹划H股上市将成为立讯精密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有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而巩固其在果链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为汽车电子、AI通信等新兴业务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撑。
某头部券商分析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加码果链的同时扩展汽车等业务,立讯精密“既要又要”的野心可见一斑。
歌尔“分家”
对比前两家,歌尔股份近期在资本市场的动作显得有些独特。
2025年1月,歌尔股份子公司歌尔微电子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3月申请材料获证监会接收,正式踏上分拆上市之路。投资机构普遍认为,分拆半导体业务独立上市,将使歌尔微电子能够独立融资,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有助于歌尔股份优化业务结构,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降低对消费电子周期的依赖。
从歌尔股份自身业务发展来看,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009.54亿元,同比微增2.41%;归母净利润26.6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4.93%,盈利水平显著提升,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2.14个百分点至11.09%。
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这得益于歌尔股份在成本控制和产品结构优化方面的努力。在战略布局上,歌尔股份敏锐捕捉到AI端侧创新的机遇,紧紧抓住AI智能手机声学传感器升级与AI智能眼镜快速放量的契机(2024年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210%),全力推动光学、微显示等技术落地。
北京商报记者接触到一位歌尔股份旗下全资子公司高层,对方表示,目前他的公司正在给母公司供应车载扬声器以及“相对偏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音响,这部分业务的根基,同样是歌尔在音响、耳机等领域多年的技术沉淀。
另据太平洋证券研报,歌尔股份“正在开辟智能硬件行业新发展空间,把握机遇积极进行战略创新转型”。
据IDC统计,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12.4亿部,同比增长6.1%,整体市场有所回暖,并带动了相关精密零组件市场的回暖,特别是与AI语音交互相关的声学传感器等产品出现了明显的技术升级趋势,产品价值量也有所提升。
而在智能硬件方面,AI亟须实现在消费者终端设备侧的搭载,也催生出丰富的新兴智能硬件产品使用场景和产品形态,如可实时调用AI大模型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个人智能助理体验的AI智能眼镜和AR增强现实产品,在2024年迅速发展并受到全市场的广泛关注,带动了相关的光学、微显示、传感器、先进材料和封装等技术的创新发展。
据Counterpoint统计,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210%,总量首次突破200万台大关。而音响,是AI智能眼镜、AR设备等智能硬件的必备组件,直接影响语音交互效果与使用体验。
歌尔股份同时拥有声学器件设计制造能力,音频算法方面有技术积累及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整合能力,这些基础必然使其在高速扩张的音响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黄金时代到分岔口
曾几何时,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凭借与苹果的深度绑定,共同书写了果链的“黄金十年”。它们的营收曲线与苹果新品周期高度重合,市值一度联袂突破千亿。
但如今,这条曾铺满红利的赛道正迎来关键分岔:苹果加速供应链迁移,消费电子需求持续疲软,单一客户依赖的风险如影随形。
针对果链企业转型、业务扩展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曾通过多渠道向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三家公司咨询。截至发稿时,尚未有直接回复。
不过,眼前已经确定的是,站在时代与行业的十字路口,三家巨头的选择已然分化:曾同路出发的企业,如今各自押宝,即将走向殊途。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王天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