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消费贷“利率战”戛然而止仅百余天后,经营贷接过降价的“接力棒”。7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等各类型银行密集发力经营贷市场,年化利率普遍降至3%左右,部分抵押类经营贷甚至能申请到“2”字开头的利率。
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信贷需求亟待提振的关键节点,利率价格战再度引发市场关注,商业银行应如何在规模扩张、风险防控与长期盈利间找到平衡;如何让经营贷摆脱“价格战”的泥潭,真正回归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本源,已成为当前银行业亟待破解的命题。
有银行抵押经营贷利率降至2.15%
进入7月,经营贷市场迎来“热浪”,多家银行抵押经营贷已降至2%字头。
具体来看,某国有大行“经营快贷”界面显示,该行为信用良好、经营稳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或其他类型合法经营者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贷款额度,年化利率3%起,单笔贷款期限最长12个月。北京商报记者从该行客户经理处获悉,目前抵押经营贷利率最低可达2.45%,审批主要依据房产估值,不太看重企业流水。而“经营快贷”作为纯信用贷款,客户可直接通过手机银行提交企业信息,系统将自动测评额度和利率,常见利率在3%左右。
另一位国有大行北京地区信贷部门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其所在的银行抵押经营贷利率已低至2.3%,该产品要求抵押物为北京城区住宅类房产,对房产面积未设限制,贷款额度通常按房产评估值的七成核定。纯信用经营贷方面,利率水平在2.7%—2.8%左右,贷款额度则需结合企业缴税情况综合评估后确定具体金额。
除国有大行外,股份行也陆续推出了低价经营贷利率。某股份行北京地区客户经理向北京商报记者披露,该行目前最低的经营贷利率为2.15%,但申请需满足两项核心条件:一是抵押物需为北京城区房产,且房屋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二是客户名下经营的企业需成立满1年。此外,银行会综合评估企业经营状况、流水规模、收入稳定性及纳税记录等多重因素,最终确定贷款是否通过审批。
“目前,我行抵押经营贷年利率最低能达2.4%,但抵押物有明确限制:仅接受北京市区内的住宅房产,外地房产及商铺等商业用途房产均不纳入抵押范围。”另一股份行北京地区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道。借款人实际经营贷利率会参考客户房产是否为二次抵押、客户征信状况以及公司与该行的业务往来综合评级动态调整,贷款额度也需以系统最终审批结果为准,不同客户因资质差异会呈现较大分化。
不仅是大型银行,众多中小银行也卷入这场利率战,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经营贷利率同样下探至3%以下。某头部城商行的抵押经营贷最高额度达2000万元,年化利率最低至2.5%。
不过,多位银行人士也表示,由于企业资质、抵押物价值、信用状况存在差异,不同借款人实际获批的贷款额度与利率也有所不同。
多重因素共振
经营贷利率下行背后包含多重原因,一方面,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要求降低融资成本,而经营贷利率走低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从客观因素看,市场利率持续下行、LPR多次下调为经营贷降息提供了基础,叠加银行存款成本下降,具备了利率下调空间。
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新发贷款利率水平也明显走低,今年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为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
另一方面,利率下行也是市场竞争与利率趋势预判共同作用的结果,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分析称,银行通过降价争夺客户,可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若预期未来利率仍将下行,银行会提前推出低利率产品抢占先机。这种调整虽属市场常态,但也暴露了银行业务模式趋同、同质化竞争压缩利润空间的问题。
“从银行主观因素看,购房按揭贷款增长放缓,经营贷成为银行填补零售信贷缺口的重要抓手,而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以价换量’成为争夺优质小微企业客户的重要策略。但过度依赖利率下调来换取规模增长,可能会让银行陷入更大的经营压力之中。”董希淼补充道。
良性展业不能单纯依赖价格战
信贷产品价格战已成为近年来银行展业“白刃战”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现象此前已在消费贷市场有所显现,通过密集调低产品利率、叠加优惠券等方式,部分银行消费贷甚至出现2.4%的低价。而在今年3月,3%以下的“白菜价”消费贷被紧急叫停,多位银行业人士证实,多家银行从4月1日起明确叠加优惠券后的消费贷利率水平均不得低于3%,短期内不再下调。
如今,经营贷市场接过“降息大旗”。表面上看,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双赢”,但在低利率时代下,比拼低息的纯价格战策略也会带来隐忧。
去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银行“内卷”严重,出现了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的现象。具体来看,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银行过度竞争贷款,部分贷款利率,特别是大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极少数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还出现以显著低于保本点的利率水平发放房贷的情况。
监管机构对银行内卷式竞争的关注,也引发了业内对价格战合理边界的进一步探讨。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银行业在消费贷、经营贷等业务领域持续采取“接棒降价”的服务策略,这种模式本质上缺乏可持续性。当银行的贷款利率下降到无法覆盖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及风险成本的临界点时,所谓的“价格战”就已越过合理范畴,沦为非理性竞争。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3%,这是自去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2%后的进一步下探。
谈及未来经营贷的良性展业策略,王蓬博进一步补充道,“降价”不应成为银行竞争的唯一筹码,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优化客群结构、拓展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利用科技提高风控能力,挖掘新兴绿色金融、乡村金融等领域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业务扩张和资产质量的动态平衡。
盘和林建议,银行在开展价格竞争时,必须坚守正向利差的核心边界,坚决杜绝“赔本赚吆喝”的非理性行为。各项业务的开展既要符合银行战略发展,又能切实赋能银行业绩提升。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实习记者 周义力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