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存款不如发债”,这句曾经在银行间的戏言,如今已成现实。
当前,金融系统正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借钱”大潮,半年增逾6万亿元,创下同期新高。
细观其流向,银行以5.38万亿元的巨量领跑,券商逼近6000亿元,保险机构更是以136.77%的惊人增速实现“逆袭”。
在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居民储蓄意愿下降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集体调头,冲向债券市场“抢钱”。这背后恰恰是低利率时代最核心的金融逻辑变局。当存款吸引力消退,发债成了“性价比”更高的水源。
这6万亿的金融债背后,更是资金流动方向巨变的信号,它意味着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模式在变、市场融资的结构在变。
这些“金融活水”最终将涌向何处?它们撬动的杠杆,最终将为谁创造新的机遇?又托起谁的收益?答案,与你我都息息相关。
6万亿发行量
主承销商团队带着厚厚的尽职调查清单进驻时,在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工作的林哲(化名)办公桌上已经堆起半人高的资料。
信用评级机构的会议室里,分析师抛出的问题让气氛凝固,“贵行去年同业存单逾期率小幅上升,是否会影响本次债券的偿付能力?”话音未落,后排的风控专家紧接着追问:“这套流动性储备方案是否经过压力测试?”
这不是谈判现场,而是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的必要环节。每年林哲和所在的团队都要在这样的问答中来回打磨方案。今年发债的步伐更为紧密,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差错。
曾经,金融债更多只是金融机构负债管理中的补充选项,而如今,它的重要性已然攀升至战略武器的高度。
2025年是金融债迎来突破的一年,北京商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7月10日,今年金融机构发债总量已达6.05万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呈现出17.34%的增长态势。在总量扩张的同时,品种结构出现明显分化。商业银行以5.38万亿元的发行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速为17.07%;券商机构发行量达5998.19亿元,同比增速超12%;保险机构延续了过去两年密集发债趋势,发行规模为733.7亿元,增速达到了136.77%。
“可以说,谁掌握了金融债发行的主动权,谁就能在负债管理中占据先机。”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总结道。
通过发债,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并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
自1998年以来,金融债市场便踏上了创新快车道。伴随市场扩容与投资需求日益多元,金融债家族不断壮大。
当前,以发行主体来划分,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债券、商业银行债券以及非银行金融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券由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的发行主体为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法人,涵盖普通金融债(绿色金融债、“三农”专项金融债)、次级债券、二级资本工具、TLAC债券(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等多个品种。
非银行金融债券则由境内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发行,这些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债作为金融机构主动负债工具,常用于筹措资金支持业务发展。
低成本是“杀手锏”
金融债规模的不断攀升,本质是金融机构在负债压力下作出的选择。最新的数据显示,金融债的存量规模已达到了42.16万亿元。
降息潮下,金融机构日子不好过。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到了1.43%的历史新低,农商行更是同比下降14个基点,经营压力显而易见。保险行业之前卖的高预定利率产品,在如今的利率环境下也成了包袱。
有意思的是,部分金融债利率反而低于同期限银行存款。譬如,长安银行发行的“24长安银行绿债01”,期限3年,票面利率2.14%。同期最新的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为2.35%,相较利率债发行利率高了21基点。
不仅成本低,金融债还有很多无法替代的优势。一位银行负责人直言,拉存款表面价格看似较低,但隐性成本很高,像人力、补贴、活动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开支;目前银行主要发行资本补充工具,用于补充一、二级资本,这是存款无法实现的。而且发债能够提升银行的市场影响力,为后续拓展其他融资方式奠定基础。
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应对时的选择也各有不同。其中,证券业的传统融资方式存在期限较短、成本不稳定等问题,发行金融债有助于证券公司匹配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减少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
保险公司密集发债,主要是基于补充资本,提高偿付能力的考虑,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比于股权增资,发债则更适用于需要快速筹集资金、对资金使用期限有明确规划的险企,特别是中大型险企,可通过发债在短期内补充资本,优化监管指标,同时利用低利率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解释道。
当金融机构通过发债能以更低成本获取资金,且无需承担存款带来的隐性开支与功能局限时,资金的配置方向自然会随之倾斜。而这种资金流向的变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融市场上“资产荒”的特殊时期,彼时,居民手中大量闲钱涌入银行,而银行却陷入了优质资产难觅的困境,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
然而,时过境迁,近几年,市场的供需天平反转,“负债荒”的脚步声清晰可闻,资管产品对金融债的配置需求开始增加,金融债市场也跟着热闹起来。
对金融机构而言,能否用好金融债这一工具,将直接决定其在新竞争格局中的位置,资管机构的态度亦透着“双向奔赴”的意味。在与多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交流时,不少人士也认为,从“资产荒”时抢资产,到“负债荒”时拼负债,金融债的角色早已跳出单纯的融资工具,变成了机构应对周期波动的平衡杆。
某政策性银行人士则提到一个细节,他们今年推出的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专门投向县域光伏项目,不仅获得了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利率优惠,还吸引了长期资金认购。这说明金融债正在成为资金引导器,把零散的短期资金转化成能支撑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
“靠金融债赚到钱”
“再找不到出路,我们的业绩就要‘触礁’了!”面对信贷需求不足、资产收益率下滑困境,这样的业绩压力,很多中小银行从业者深有所感。
但一个让市场振奋的现象是,不少银行借金融债投资,实现了业绩增长。
从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来看,过去一年,债券投资收益已然成为驱动银行非息收入增长的关键动力。据Wind数据,2024年,42家A股上市银行债券投资收益较上年显著增长,其中37家银行实现正增长、5家中小银行投资收益同比翻倍。
这场资本逆袭绝非偶然。背后,既有宏观经济与监管政策的客观因素,也有金融机构自身战略调整的主动选择。
正如一接近监管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我们近两年也发现金融债的交易活跃度,换手率、投资积极性都很高,这是一个积极的行业信号,我们在关注这样的市场变化,理解这一市场选择”。
就在近一年来,央行接连打出降准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组合拳”,为市场注入万亿级流动性。与此同时,银行又陷入优质信贷项目供给相对不足困境,而这时,金融债成为不少中小银行的救命稻草。
某城商行投资经理回忆道:“那段时间,我们翻遍所有资产配置方案,最终发现金融债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也是这时,银行纷纷调整战略,将金融债纳入核心资产配置。
那么,金融债的魅力究竟何在?“稳,是我们的第一要义!”一银行业从业人士强调,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风险偏好普遍下降。
是不是稳,要评估金融债的安全边际。整体来看,银行的信用等级普遍较高,尤其是政策性银行等,违约风险几乎可忽略不计,这使得金融债成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首选。
不仅机构要稳,收益也要稳得住。与股票市场的高波动性相比,金融债的收益相对更加稳定,还有流动性优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活跃交易,投资者可以随时买卖债券。“你可以这么理解,买卖金融债就像坐地铁,随时能上车下车。”前述银行业从业人士打趣道。
银行青睐金融债投资,从央行披露的数据也能看到这个趋势。今年,银行业债券投资余额屡创新高。截至今年5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债券投资余额约为49.54万亿元,今年以来实现了2.65万亿元的余额增长。
中资中小银行近一年来债券投资余额同样一路上扬,连升11个月至今年5月末的46.41万亿元,今年以来实现了3.6万亿元的余额增长。
除了银行,包括头部券商、保险机构等多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加大了金融债配置比例,主要看中它的“双重保险”,即稳定性与流动性。
“金融债已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配置方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低利率环境下,金融债因相对较高的票息收益和较低的信用风险,成为机构投资组合中的优选配置,以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最大化。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评价,机构投资者对金融债的配置需求增加,尤其保险、基金等长期资金,加大投资比例,主要为分散投资风险,实现投资结构的多元化。
除了金融债本身优势,政策红利也是吸引机构争相认购的关键因素。根据此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金融债,可享受更高的风险权重优惠,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投资机构的持有成本和资本占用。
目前来看,银行金融债的投资者基础最广泛,保险公司金融债主要吸引长久期资金,券商金融债则以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机构为主。
另从市场投资者结构看,央行披露,目前国有大型银行持有全市场30%左右的债券,但绝大部分为持有到期,债券交易量仅占全市场的5%左右,债券持有量比重较低和风控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和理财资管产品交易量,占比超过80%。
左手化债,右手重构经济
将视野放大至宏观经济棋局,金融债亦扮演着化债与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角色。
当前,一种“以长换短、以低换高”的置换模式,正成为破解债务困局的关键一招。
谈及金融债在化债中的角色,前述银行从业人士解释,银行发行金融债筹集资金,可用于置换地方政府或企业的高成本债务,如以长期、低息金融债资金,置换短期、高息债务,延长债务期限,降低利息支出,缓解偿债压力。
另外还有债务展期重组模式。金融机构与债务方协商,以金融债资金支持债务展期后的资金周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降低债务违约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左手化解债务,右手重构经济。”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金融债同样是强劲的助推器。
2025年以来,绿色金融债井喷,科创债发行也呈现爆发式增长,通过发行专项金融债,金融机构可以将资金精准投向小微企业、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以绿色金融债为例,其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导资金流向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券商科创债,则为科创企业融资提供渠道,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某芯片企业正是借助科创债资金,突破了技术研发的瓶颈。前述银行业从业人士感慨,“通过金融债的资金引导,我们既能帮助企业化解债务压力,又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简直‘一箭双雕’”。
这与监管政策导向同样是相契合的。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将继续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同时加强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等。
短短几句话,实则释放了金融债多项利好。
田轩认为,央行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有助于金融债发行规模和交易活跃度提升。加强利率政策监督,则有助于维持市场利率的稳定,降低金融债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其吸引力。
而融资成本下降,有助于提升企业融资意愿,增加金融债的市场需求。此外还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消费养老专项工具等的运用,进一步优化了金融债市场结构,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提升了金融债的配置价值。
央行在调控逻辑上,一方面通过引导金融债合理定价,另一方面也密切关注债市波动与金融机构杠杆水平,防范流动性风险。
“这种平衡体现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精准调控思路。”对金融债市场影响而言,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从当前政策走向来看,有利于抑制长端利率大幅上行风险,为金融债创造相对稳定的估值环境。同时,监管对利率政策执行的监督加强,有助于防范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保持金融债发行利率在合理区间。
暗流里保持警惕
展望未来,金融债发行利率,还将呈下行趋势。
究其原因,市场流动性充裕情况下,将引导金融债利率走低。同时,市场利率有下行压力,也会带动金融债利率下降。
“但如果未来经济复苏超预期,通胀上升,货币政策收紧,利率也可能会出现反弹。”前述银行业从业人士称。
这场金融债浪潮中,有人在风口上起舞,也有人在暗流里保持警惕。
在采访过程中,业内普遍对背后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利率波动风险最为关注。
一方面,随着金融债发行量的增加,发行主体数量增多,信用评级差异加大,部分中小银行或非银机构,可能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盈利能力减弱等潜在风险,进而引发信用风险。
另一方面,尽管金融债市场目前较为活跃,但某些特殊情况下,若市场出现恐慌情绪或流动性紧张时,金融债的流动性以及利率波动或受到影响。
“若利率大幅波动,会影响金融债价格,导致投资者资本损失。信用风险也需关注,虽然金融债整体信用水平较高,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可能因经营问题出现信用风险。”有银行业从业者直言。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从市场整体风险来看,优质债券易因集中购买形成“赛道拥挤”,一旦利率短期意外上升,可能引发债券市场短期波动。
对发行方而言,需控制发行节奏,对投资者来说,则要警惕期限错配风险,尤其需谨慎对待“短负债、长投资”的加杠杆模式。
“有些机构发债像在‘抢座位’,却忘了市场承载力有限。”某头部券商内部人士同样表达了担忧。应对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机构需科学制定融资计划,主动平滑债务到期曲线,避免集中到期带来的再融资压力和市场冲击。
“投资者不能盲目追逐收益,要更加注重发行主体的资质和债券的风险评级。”对此,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魏争提醒,发行机构也要守牢合规底线,进行更加合理的发行结构和发行节奏安排。
针对债券市场,央行表态,后续,还将继续完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和做市商考核,加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促进债券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为利率市场化推进和货币政策调控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刘四红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