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K1373次列车脱线停运约3小时。由于车内闷热,有一名年轻乘客砸窗通风,此事引发热议。随后,广铁长沙客运段发布情况说明称,当时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
事件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这名乘客用安全锤砸碎车窗通风,到底是紧急避险还是违规操作。若按铁路部门的说明来看,没有达到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可能存在启动标准与乘客实际体感“不一致”的现实情况。
再进一步延伸讨论,当应急处置标准与旅客实际耐受程度存在差异时,应急处置的思路能否灵活调整,尤其是否需要采取必要的“非常规”处置,最大限度地保障旅客的舒适和安全。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不满,认为铁路部门的说明没有对旅客长期被置于闷热车厢表达歉意,也没有对处置过程的反思。
列车工作人员的处置可以理解。谨慎启动破窗应急预案,主要是为了避免“险上加险”的情况。比如,盲目破窗可能导致玻璃飞溅伤人,或干扰列车气密性引发二次风险。
当时,线路两侧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1.5米、夜晚车外无照明等客观条件,加上砸窗势必引发车厢秩序混乱,不利于列车尽快恢复运行。
但站在乘客一方,其遭遇与处境同样需要被关注。
据金华市气象台7月2日发布的天气预报,金华市近七天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升至38摄氏度至40摄氏度。金华气象台提示,当天人体会感觉很热,极不适应,应尽量不要外出,预防中暑。
从网友发布的视频能看出,车内多名乘客满脸大汗,一名工作人员上衣也已湿透。从通报的情形看,已经有女性旅客反映头晕。
在此天气状况之下,被困于闷热的车厢内长达3小时,显然已经超过了常人的耐受力。加上又处于密闭空间内,众多乘客共处一室,情绪上难免也存在波动,易产生焦虑。
回看整个事件,无论是有人砸窗通风,还是铁路部门的处置,本质上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障现场乘客的生命安全。
但该不该砸窗、是否闷热到无法忍受的程度,情急之下,恐怕没有统一的标准。
实际上,列车脱线后,采取了打开气窗、发放自带矿泉水、协调站外八宝粥和矿泉水、联系救护车等一系列应急措施。
在遇到非正常状况的时候,这些措施是否能够满足乘客的要求,以及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都给应急预案和具体实践提了醒。
越是“应急”,越要把乘客作为最大的变量考虑。列车作为精密运转的系统,其安全既依赖技术防护,也需乘客的理性配合。
标准遇到现实的碰撞,不妨也换位思考,对乘客的遭遇和处境多些共情,多些灵活处置的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