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个人信息接连失守,监管强化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从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等多个维度,督促各地网信部门、各网站平台进一步强化“开盒”问题整治。
“开盒”,即在网上曝光他人的隐私信息,也是“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代名词。
百度“开盒”事件把大众对于信息泄露的恐惧推至台前。将一个人的信息无死角地公之于众,个人信息泄露程度之高、危害性之大,已经远超很多人的过往认知。
除了“开盒”所带来的网络暴力,大众感触最深的还有个人信息收集的无处不在,App超范围采集的屡禁难止,各种骚扰电话的轮番轰炸,电信诈骗的精准围猎……
究其原因,一方面AI等技术加持,让不法分子获取个人信息易如反掌。另一方面,即便是同样的技术,应用目的和场景大不相同,最后带来的影响也有天壤之别。
信息时代,我们的个人隐私随时都处于裸奔状态。
在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中,“开盒”的威力不断被放大,引发数据获取、共享、使用、交易等法治风险。
面对肉眼可见的App超采人脸识别滥用、个人信息倒卖黑灰产肆虐,以及我们可能看不到的海外社工库的猖獗、平台治理的被动,怎样治理“开盒”,归根结底是立法完善,以此形成系统化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比如,在信息收集的前端,目前个人生物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然相对分散。
有学者在梳理这些法理时专门提到,它们分散在在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他司法解释中,实际使用起来并不容易。
而在信息惩处的后端,尽管去年发布的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的指导意见,已将“人肉搜索”纳入刑事打击范围,但实践中,很多案件还是会因为证据“不给力”、跨平台取证难而不了了之。
这也是大众最为苦恼的事情。个人信息接连失守,想要拿起反击的“武器”,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滥用我们的信息,该如何惩治他、如何得到补偿,需要更加清晰准确的答案。
对全社会而言,典型案例的出现应该成为推动网络暴力相关法律完善的契机,监管强化之下给予不法分子更大的震慑。
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长出“爪牙”,明确“开盒”等行为的量刑标准,建立跨平台联防机制,加快探索跨境数据犯罪联合执法机制,才能让个人信息保护更有力。
无论是已知的信息泄露还是加码防范都是越难越要做的事,也是必须为之的事。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