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银行:消费贷走出“规模竞赛”

出处:北京商报 网编:王巍 2025-05-27

从“3”字头降至“2”字头,并在“2”字头利率基础上不断下探,这是过去几年来,银行消费贷角逐的写照。

随着房贷这一零售“发动机”的减速,在资产荒与利率下行围困中,消费贷一度被视作银行填补利润缺口的“缓冲器”。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40家A股上市银行消费贷余额增超9500亿元,有银行增速较上年末涨超九成。

不过,这场以价换量的狂欢并未能持续,为防止价格战背后的套利乱象、不良飙升等风险,3月末多家银行明确消费贷利率将上调至不低于3%。

当低息狂欢的潮水逐渐退却,银行消费贷的角逐也从规模竞赛逐步走向场景深耕,额度提高、期限延长纷纷落地,场景化突围将取代低息营销成为“新引擎”。

北京商报

一年曾超9500亿元

过去几年,银行消费贷利率“内卷”已成常态。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消费贷“价格战”势头不减,通过限时优惠、发放优惠券、免息券等方式,银行消费贷利率降至“2”字头。

2.98%、2.8%、2.58%……银行消费贷利率一降再降,期间,不乏有银行将利率卷至“1”字头,面向优质白名单客户推出最长30天按1.88%利率计息的活动。低息之下,银行消费贷规模激增。根据披露了相关消费贷数据的A股上市银行情况来看,40家银行(中国银行、齐鲁银行尚未披露消费贷余额数据)截至2024年消费贷余额合计约6.06万亿元,较上年末多增9578.52亿元。

邮储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金额达6138.53亿元,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突破5000亿元,达5278.95亿元,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消费贷余额均超4000亿元,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消费贷规模在3000亿元水平。

通过线上消费贷产品升级、线下消费场景扩容,多数银行消费贷规模激增。交通银行2024年个人消费贷余额为330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44%,而在2022年末该行消费贷余额尚不足1000亿元。

“2024年交通银行零售贷款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今年零售贷款也做了一个积极的计划,即零售贷款的增量要高于去年,零售贷款的占比还要进一步提升。”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说道。

贵阳银行对线上“爽快贷”产品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并推出针对房屋装修、新能源车消费场景等信贷产品,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增长76%至43.49亿元;重庆银行则加快发展“捷e贷”等自营线上消费贷款,个人消费贷款金额增长50.58%至147.19亿元。农业银行、招商银行、郑州银行、西安银行、青岛农商行消费贷也均较上年末涨超30%。

在消费贷规模普遍扩张的情况下,亦有银行因此前扩张迅速或结构调整,余额逆势收缩,浙商银行、平安银行、青岛银行、上海银行、厦门银行、重庆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无锡农商行消费贷余额均较上年末有所减少。其中,平安银行、浙商银行分别减少12.95%、19.97%至4746.63亿元、1174.05亿元,张家港农商行则降低42.21%至59.09亿元,而2023年该行消费贷增速则高达35%。

“2024年A股上市银行消费贷规模呈现明显分化,部分银行通过低利率策略快速扩张,而部分银行主动收缩。”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个别银行消费贷激增的核心原因是基数比较低,发力空间比较足,策略主要是利用低利率优势抢占优质客群,通过大力发展优质消费贷业务优化贷款结构。部分银行主动收缩消费贷业务,主要源于对不良率攀升的担忧,这类银行消费贷业务更偏好次级客群,高风险、高收益,在经济下行环境下风险暴露压力增大,不得不放慢脚步,致力于优化客群结构、消化存量风险。

北京商报

利率整体重回“3”字头

在2023年之前,消费贷并未如此受到银行重视,彼时房贷才是多数银行零售增长的“发动机”,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作为优质资产的房贷面临需求减退、提前还款的冲击,在资产荒与利率下行的挑战之下,门槛低、获客流程短、容易起量的消费贷一度成为银行填补利润缺口的“缓冲器”。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末,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7.25万亿元,全年增加6755亿元,同比少增7646亿元。而在2023年、2024年,住户消费性贷款全年增加均超万亿元。

降价是抢占市场、扩大规模最为直接的方式,此前,银行消费贷利率普遍在5%到8%之间,得益于综合成本优势,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利率通常低于城商行、农商行。而自消费贷“价格战”开打后,中小银行也积极加入战局,通过低息优惠,在消费贷占个人贷款比重普遍为20%的行业水平之下,个别城商行占比高达40%甚至超过60%。

今年1—3月“开门红”期间,多数银行消费贷利率已卷至最低2.58%,个别农商行甚至低至2.4%。不过,消费贷的低息狂欢并未能持续,在今年3月末多家银行透露,接到总行通知,自4月起消费贷利率上调至不低于3%。

此后,多家银行消费贷营销宣传整体已从低至“2”字头重回“3”字头,例如,中国银行“随心智贷”年利率已从3月的2.7%起升至3%起;杭州银行的“宝石贷”也从此前新客首借券后年化利率低至2.88%起变为新客首借券后年化利率最低3%起。

消费贷利率重返“3”字头的背后是隐现的风险暗礁。一位股份制银行个贷部门人士此前透露,“从实际市场情况来看,部分银行消费贷款利率已低于3%,较低的利率水平,极有可能导致银行处于赔本经营状态,给银行的稳健运营带来潜在风险”。

根据北京商报记者此前调查,在低利率诱惑下,一些贷款中介通过低息噱头诱导消费者通过申请消费贷的方式归还房贷或投入股市,引发金融套利乱象。与此同时,不良率攀升隐患逐步显现,2024年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增长1.05百分点至2.39%,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也由1.55%增至2.14%,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兰州银行、青岛农商行消费贷不良率增速也均超过0.2个百分点。

面对快速增长的消费贷不良资产,银行加快了“打包售卖”的处置力度,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显示,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规模为483亿元,其中银行机构作为出让方交易占比达70.23%。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规模同比激增761.4%至370.4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比重超七成,为268.2亿元。

薛洪言表示,消费贷利率降至“2”字头源于银行间价格战,通过补贴抢占市场份额,但过度竞争导致业务商业可持续性受损,部分银行低息贷款利息收入难以覆盖资金成本与风险拨备。叫停“3%以下”利率,旨在遏制恶性竞争和套利行为。利率重回“3%”以上,既为银行保留合理利差空间,也引导资金真正流向消费领域,减少资金空转风险。

提额度、延期限落地

当“价格战”暂告一段落,银行如何维持、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必答题。

银行发力消费贷既是响应国家提振消费的战略部署,也是自身盈利转型、技术能力提升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

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50%,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信心偏弱的情况下,稳定的消费增长仍需政策的推动。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五年延长至不超过七年。

在政策号召和银行自身展业需求的双重因素下,消费贷竞逐战开启下半程。消费贷提额度、延期限得到多家银行积极响应,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此前已有多家全国性银行率先上调消费贷产品额度上限、延长贷款期限,其中,部分产品互联网贷款额度从20万元调升至30万元,最长贷款期限放宽至七年。

地方性中小银行也积极响应,青岛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发布后,青岛农商行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阶段性将自主支付金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同时,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贷款期限由五年延长至七年。此外,还根据同业市场情况及各产品的后评价情况,对个人消费贷款主要产品的最高可贷额度进行提高。

“消费贷提高贷款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预计将主要集中在长期、大额消费需求的场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住房装修以及新能源汽车购置等领域,因消费金额较高且周期较长,将成为更高额度、更长期限消费贷的主要应用场景。

然而,提额延时也可能带来风险,如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导致违约率上升、资金被挪用于非消费用途等。为避免这些风险,曾刚指出,银行需加强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同时,需通过大数据风控技术精准评估借款人资质,合理设置额度和期限,避免过度授信。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消费贷资金流向的监控,防范系统性风险。

场景深耕突围

随着低息狂欢的潮水逐渐退却,“卷利率”不再是唯一的解题方法,银行消费贷的角逐也将从规模竞赛逐步走向场景深耕。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前已有银行立足场景消费加码信贷投放。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透露,该行消费贷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家电、家装、汽车等耐用品消费,餐饮、购物等日常消费以及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领域,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领域消费增长显著。农业银行则聚焦汽车、家电、家装等以旧换新及养老、教育、旅游等热点领域,持续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中信银行深耕安居、汽车等消费金融场景,保持积极稳健的营销及风控策略,积极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除提额延时之外,《通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投放,支持消费供给主体健康发展。

对于后续消费贷业务发展规划,前述青岛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会将消费贷款嵌入消费金融场景,形成多个批量获客的消费金融场景,同时充分挖掘存量及县域客群的消费贷款需求,此外,后续还将积极响应国家消费刺激政策,加强对市场研究,形成“场景+客群”双轮驱动模式,针对不同场景、客群根据其特点设计不同的授信策略,构建“场景挖掘-客群深耕-数据赋能”闭环体系,不断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

“未来,消费贷竞争将逐步从价格战转向消费场景等综合服务的比拼”,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银行应着重打造自营获客能力、优质场景挖掘能力以及先进科技能力,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之下,围绕重点客群不断迭代与打磨好精品消费贷产品与服务。

从降利率,到提额度、延期限……银行消费贷“战火”仍在持续,场景挖掘突围之战的硝烟正弥漫开来。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