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近日凉茶品牌和其正向媒体透露“宜己水”系列新品,进军养生水赛道。近年来,在新式茶饮的冲击下,凉茶市场陷入增长瓶颈,再加上加多宝和王老吉“双寡头”压制,让和其正压力颇大,加入养生水赛道或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不过今年以来,康师傅、统一、北冰洋等品牌跨界推出养生水新品,养生水行业陷入白热化竞争,和其正想凭借凉茶基因突围,难度不小。
还未正式上市
养生水行业又迎来搅局者。
近日,和其正上新了一款名为“宜己水”的养生水,该产品定位“真熬煮,宜己润人”,目前共有三种新口味。其中包括主打“温补”的红枣枸杞水、主打“祛湿”的红豆薏米水和主打“理气”的甘草陈皮水。
对于新品的工艺,和其正表示突出体现了“熬、煮、萃”,激活食材精华,还原食材本味。在包装设计上,“宜己水”提供500ml和950ml两种规格,分别针对不同的消费场景。500ml的小瓶装方便携带,适合日常饮用和开盖即饮的需求;950ml的大瓶装则更适合家庭聚会或朋友分享,满足了多人饮用的场景。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宜己水”还未正式上市,也未确定上市时间,仅在小范围进行产品资料传播。不过,作为和其正的母公司,达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利食品集团”)已经在申请商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显示,达利食品集团在今年4月申请了两款“宜己水”商标,商标国际分类均为32,目前都处于“等待实质审查”状态。
达利食品集团官网介绍,“和其正”是达利食品集团凉茶类草本植物饮料的主品牌,2007年推出了和其正凉茶,2009年创新推出了瓶装凉茶,成为瓶装凉茶市场的知名品牌。
寻第二增长曲线
在加多宝和王老吉彻底“分家”前,和其正的年收入接近20亿元,成为凉茶行业第二品牌。之后,在长达多年的“加多宝和王老吉之争”中,包括和其正在内的诸多中小凉茶品牌沦为双方争斗的牺牲品。再加上行业风云突变,随着新式茶饮的崛起,凉茶遇到增长瓶颈,和其正需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此前,在传统凉茶的基础上,和其正还推出过无糖凉茶、气泡凉茶、萂茶系列等新品,但都没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水花。在达利食品京东旗舰店,一款“和其正无糖凉茶”的销量仅300单。
对于和其正来说,养生水是新的增长赛道。“宜己水”迟迟没有上市,和其正或想试探市场的反应。相比于市面上常见的红豆薏米、决明子等口味,“宜己水”新品创新甘草陈皮等小众口味,对当下市场是一个重要补充,也符合其凉茶品牌的基因。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和其正作为凉茶资深玩家,具备借凉茶基因打出差异化的潜力。凉茶与养生水同属东方食养文化谱系,其‘清火’与养生水的‘养生’功效有内在关联,可降低消费者教育成本”。
詹军豪进一步表示,“养生水赛道有望成为和其正第二增长曲线,当前中式养生水市场年增速超50%,且年轻群体对‘药食同源’的接受度显著提升。和其正‘宜己水’系列切中熬夜、外卖党等人群需求,叠加‘凉茶老字号’背书,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竞争对手环伺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0.1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50%,预计2028年将突破百亿元。
风口之下,众多品牌跨界抢食。今年2月,康师傅推出两款中式养生系列新品“决明子大麦饮”和“枸杞菊花茶”;2月,北冰洋推出“红枣枸杞水”和“红豆薏米水”;3月,统一跟风上新“熊津天空大麦饮”和“熊津决明子饮”;3月,承德露露官宣推出新品露露草本“养生饮”;4月,山楂树下也加入进来,推出“山楂草本植物饮”;5月,盼盼饮料旗下神农很忙上新“九制陈皮水”。
此外,零售渠道也加入养生水大战。如近日盒马鲜生与中华老字号李良济联合推出的“暑清元气水”“五汁饮”“一周茶水局”等产品正式上市;来伊份上新“谷轻盈”系列养生水,目前已推出红豆薏米水、红枣枸杞水两款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养生水新品层出不穷,但在线下各大商超、便利店,货架上摆放最多的还是元气森林“元气自在水”、果子熟了“有气草本”、好望水“照顾系列”、可漾等主流品牌。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消费者购买饮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线下,占比67.3%,对品牌的终端网点数量要求较高。和其正的主要销售渠道包括传统零售渠道、电商平台和餐饮渠道,其中传统零售渠道依托达利食品集团的终端渠道,在商超比较强势。
詹军豪认为,“若和其正能优化线上营销(需求场景短视频)、强化便利店渠道渗透,并推出便携装等SKU,有望在养生水赛道复制凉茶时期的渠道优势,实现从‘清热’到‘日常养生’的消费场景延伸”。
不过,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以目前和其正的品牌影响力来看,已经没有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和粉丝效应,现在推出养生水新品只是跟风而已。养生水作为风口品类,本身就带有营销噱头,从养生‘一人一方’的角度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功效”。
对于新品竞争力、未来品牌规划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通过邮件向达利食品集团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孔文燮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