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下行、产能过剩的时候,乳企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功能更细分的精准营养赛道。5月23日—25日,2025年中国乳业技术博览会期间,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多家乳企推出精准营养解决方案,成为博览会的一大亮点:养胃气、稳血糖、调气血等针对性产品;母乳低聚糖(HMOs)全谱系结构数据库;多元化全场景健康食品等。近年来,精准营养赛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业内人士预计到2028年将迎来小高峰,体量达到千亿。
乳品功能更细分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乳制品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从基础营养转向功能细分,如高蛋白、益生菌、低糖低脂等产品快速增长,推动乳企开发针对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健身群体)的精准营养解决方案。
伊利从“药食同源”的传统智慧中汲取灵感,一系列聚焦功能营养的创新产品应运而生,在本次博览会上集中亮相。针对当代人养胃气、稳血糖、调气血等健康需求,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呵护肠胃,安糖健无乳糖牛奶助力血糖管理,轻慕红参焕活奶粉为气血续航。
蒙牛也通过科研创新打造“精准营养”。旗下悠瑞奶粉、三只小牛、迈胜等品牌聚焦于功能定位和品牌产品组合,针对银发营养、零乳糖和运动营养领域推出了系列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定制级的产品与服务。
在本次博览会上,飞鹤正式发布飞鹤母乳低聚糖(HMOs)全谱系结构数据库。据了解,该数据库是国内首个应用型HMOs数据库,具备全谱系、高精度、实操性强等特点,突破了HMOs检测与辨认的行业性难题,实现全谱系HMOs的精准分析,极大提升研究速度和效率。飞鹤方面表示,该数据库将向行业开放,与行业共同深入开展母乳营养研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食品加工和包装解决方案提供商,利乐公司通过乳品深加工技术,展示了撕开即食、操作便捷的涂抹型奶酪,面向运动营养、代餐等用途的乳清蛋白粉,适用于新膳食场景的原制奶酪等乳品形态,从传统餐食拓展到全应用场景。
寻求结构性转型
近年来,国内奶价持续下行,原奶过剩情况严重,行业寻求结构性转型,品质化、健康化、品牌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成为未来趋势。
本次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披露,2024年,中国牛奶总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乳制品总产量2962万吨,同比下降1.86%;人均奶类消费量为41.5公斤,同比下降5.6%。生鲜乳均价降至3.32元/公斤。任发政认为,科技创新驱动乳业结构调整效果初现,新需求、新赛道、新产品、新企业驱动着中国乳业寻求结构的转型分化,而从喝奶到吃奶是非常重要的突破方向。
妙可蓝多首席战略官任松表示,“当下整个乳制品的产业格局,正是奶酪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国奶酪从过去的儿童零食产品演变为家庭餐桌、餐饮企业、全年龄段成人的多元化全场景健康食品,跟奶酪企业不断践行产品创新,构建自主供应链体系紧密相关”。
恒天然商贸(上海)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英昌武也洞察到软质奶酪的市场机会。他认为,在全球零售市场,奶酪的主要品类预计持续增长,软质奶酪的销售份额不断扩大。在日韩等国家,以马斯卡彭、奶油奶酪等产品为代表的软质奶酪被创新应用。软质奶酪在餐饮领域可用于披萨、意面(如奶油奶酪酱)、沙拉(菲达)、甜点(马斯卡彭提拉米苏)、火锅酱料、奶盖、日式寿司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文也认为,奶酪发展对于化解乳业结构性矛盾有积极意义。他指出,奶酪加工业是乳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奶酪是奶业发达国家的主导乳制品,年人均消费15公斤以上,而我国年人均消费奶酪却只有200克,市场空间巨大。对整个上游产业端来说,奶酪是大量消耗原奶的产业。国外大约有50%的原料奶用于生产奶酪,奶酪的发展将成为消耗原料奶及解决奶源相对过剩的蓄水池或调节器。
市场教育仍需强化
长期以来,精准营养赛道由外资企业把持,国产企业除了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外,还面临市场教育的难题。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发布的特医食品注册批准信息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我国获得注册审批的产品共有214款产品,其中,进口特医食品为32款,国产特医食品为182款。2024年新增50款产品获批,49款产品为国产特医食品,1款产品为进口特医食品。
国产企业和产品数量远超进口产品,但如雀巢、雅培、纽迪希亚等进口品牌凭借早期布局,在婴幼儿配方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尤其在婴幼儿和罕见病领域,消费者对进口品牌信任度较高。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在特医食品这个赛道上,目前是以外资为主、中资为辅的格局,外资企业具有品牌历史、研发配方等方面的优势,整体布局比较靠前。未来随着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医食品也将迎来高速增长、高速发展、高速扩容的消费红利,像达能、雀巢等企业的优势会很明显”。
近年来,中国特医食品市场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消费升级的共振下,展现出千亿级增长潜力。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的报告,2025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8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0%。其中,成人疾病管理类产品占比45%,儿童营养补充剂占28%,老年特医食品占27%。植物基特医食品市场份额从2025年的3%跃升至8%,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乳企纷纷布局精准营养,一方面企业在加快原料深加工,为全家功能营养做准备;另一方面,整体来说由于企业在to C业务遇阻,必须加快开拓to B业务,通过原料深加工,可以将、油脂、蛋白等成分分离出来”。
宋亮进一步表示,从2026年开始,精准营养业务的黄金期逐步来临,行业进入到上升期,2028年将形成一个小高峰,整个体量预计将达到1000亿—1500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 孔文燮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