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余姚一学校食堂绞肉机发现活蛆,对此官方通报对有关人员停职、免职处理。目前,学校已对食堂进行全面消杀、清理。
这起学生食堂的食品安全事件,最初由学生家长陪餐时发现。经初步调查,家长反映绞肉机内有蛆虫的情况属实,系该绞肉机在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及时规范清洗导致。
孩子的餐饮安全第一,一旦发现了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解决问题。然而,学校在事后处理问题的“孰轻孰重”上,却引发了大众的质疑。
有媒体曝光了现场视频,一位疑似校领导的男子在讲话中表示,希望家长不要去发抖音、小红书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这名男子还专门点出,如果发朋友圈,对学校对家长,可能都……
以上情况是否属实,仍需调查组在调查处置过程中进一步核查。倘若属实,那么其恶劣程度不亚于食品安全问题本身。
到底舆情重要还是学生健康重要?学校在事发后“最紧张”的不是学生的健康,而是怎么“遮掩”、不让外界知晓。这样的处理态度,怎能让家长放心学校的反思与整改。
本该保持基本卫生的绞肉机,因为未按要求清洗,导致其中蛆虫横行。网友都看得出来,蛆虫数量并非一只两只,极有可能并非短期所致,暴露出学校用餐保障中的诸多问题。
面对暴露出的问题,学校企图遮遮掩掩,还提醒学生家长保持沉默,看不出整改问题的决心,反倒让人看出了逃避责任的心思。
食品安全无小事,更何况是发生在校园里。健康第一,是每个家长对孩子最大的诉求。学校食堂的餐饮配餐,更是每个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重大关切。
通报里说,绞肉机生蛆的直接原因是“未按要求及时规范清洗”,究竟为何未按要求清洗,除了个别基层员工及具体执行环节的问题,学校在全流程监管上自然也存在漏洞。
仔细回溯,多地学校都曾发生过令人恶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通过家长的眼睛、网友的“放大镜”被发现,随后引发大众的关注。
校园食安问题背后,究竟是哪些人出了问题、哪个环节失守、哪些公众看不到的地方藏污纳垢,应该给涉事各方都敲响警钟。
进入夏季,更是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期。面对被家长发现的问题,学校作为第一责任主体,不能把问题简单归结为一次偶然事件。
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及逃避责任的管理思维,必须彻查原因、堵住漏洞,避免食安问题再次出现。彻底消除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土壤,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餐饮环境。
一纸通报是起点,但不能就此闭环。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必须环环相扣。无论是后厨透明化、可视化,还是严格落实校长陪餐制、全流程监管,都需要严格落实,违法必究。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