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上市公司频道

2025深蓝智库|创新中心:马拉松冠军有备而来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马换换 网编:陶凤 2025-05-25

2小时40分42秒,“天工”夺冠。今年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旗下“天工”夺得冠军。在今年5月8日—11日举办的科博会上,创新中心携“天工2.0”机器人亮相,通过人机智能交互、长时间续航作业等创新展示,再度成为全场最受瞩目的科技焦点。从马拉松赛道到科博会展台,“天工”正以硬核科技实力不断刷新行业标杆。

图片来自企业供图

134级户外台阶感知行走

在今年举办的科博会上,“天工2.0”惊艳亮相,凭借出色稳定性和持久续航能力,完成了包括站立行走姿态无缝切换、智能人机互动、上下肢协同作业等一系列流畅动作,充分展示了“天工2.0”基于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所具备的具身大小脑能力,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与“天工2.0”互动合影。

据了解,“天工2.0”是创新中心即将发布的全新一代机器人。目前“天工2.0”已突破自适应地形与精细化作业能力,其下肢系统在全球首次实现134级户外台阶实时感知行走。

创新中心于2023年11月成立,由优必选、京城机电、亦庄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单位联合组建。虽然成立时间不足两年,但创新中心已经汇聚了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人员占比70%以上,其中不少技术部门负责人系海外知名高校回国博士,在相关领域拥有丰富经验。

成立近一年时间,创新中心于2024年10月正式挂牌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是国内首家具身智能软硬件全栈科技公司,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围绕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和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两大核心任务开展攻坚,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

作为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基于“慧思开物”拥有强大的具身运控能力和强大的具身操作能力,可以完成上肢精细作业,如超市货物分拣、收银结算、流水线分拣、配电箱操作、早餐备餐等。

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天工”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和功能升级,以适应更多复杂场景,服务于工业、制造业、商业、家庭等多个领域,更好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天工2.0”之前,创新中心旗下的“天工Ultra”已在今年4月全球首次“人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出圈”,以2小时40分42秒的完赛成绩获得冠军,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半马赛程的人形机器人。

应用场景二次开发

虽然“天工Ultra”的成绩与人类选手的最快成绩还有一段距离,不过通过半马比赛也向大众展示了具身智能产业当前已进入加速期。

作为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传感器、新材料、脑科学等大量前沿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打造开源生态对具身智能的创新尤为重要。据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中心以开源为引擎,持续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始终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生态打造,通过开源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大规模多构型智能机器人数据集和Benchmark “RoboMIND”、适配主流开源框架的具身算法训练工具链,构建起领先的具身智能技术开源体系。

2025年4月,创新中心机器人开源社区(opensource.x-humanoid-cloud.com)已正式上线,包含博客、论坛交流、技术文档展示、开源项目展示、活动发布、专家学者认证、开源课程发布等丰富功能,通过开放共享核心技术与研发资源,促进全球开发者协作创新、加速行业技术突破,为具身智能产业融合搭建起人才培育、技术迭代和产业落地的基座平台。

在本体方面,创新中心已向行业开放“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URDF文档等关键技术资料。

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家合作伙伴基于“天工”平台面向应用场景进行二次开发,涌现出“天工行者”等极具应用能力的机器人产品。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通过联合实验室模式,与创新中心在本体开发、具身大脑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

在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与应用前景方面,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曾表示,工业制造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首个大规模应用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充当工业生产的劳动力、救援救灾的先锋队等等,将人类从重复性重体力劳动和危险作业中解放出来。同时,人形机器人对产业链也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能促进传统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拉动国产零部件性能提升,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到1.1万亿元。高速发展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未来,机器人将走入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成为继电脑、智能汽车之后的下一代人机交互中心。

· 应用场景解析 ·

【电力】

首个在电力行业完成巡检

在具身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机器人正经历从实验室到工业、商业、家庭等多样化应用场景的关键跃迁。其中,电力场景作为典型的高危复杂作业场景,环境恶劣、设备密集、空间狭小,操作精度要求严苛,机器人在配电室等非结构化场景中面临严峻的移动和操作挑战。

为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电力行业的落地应用、发展及产业化,今年1月23日,创新中心与北京亦利和能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亦利和”)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今后将充分发挥各自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和电力工程领域的独特优势,联合探索面向电力领域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电力行业的场景化落地及产业化发展,为电力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天工”也成为了首个在电力行业完成操作和巡检的人形机器人。

亦利和主要从事电力建设安装相关业务,自2022年开始向各类新兴能源业务转型布局,现已逐步发展出配电室智能化运维、分布式光伏、经营性充电桩、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绿电绿证以及能源服务管家等新业态,并于2024年认证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据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创新中心将与亦利和集聚优势资源,发挥创新中心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大脑”“小脑”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协同攻克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电力场景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场景的持续开发,未来,“天工”还将在电力场景执行故障排查检修、应急抢险等多种高难度、高危险性任务,有效提升电力作业安全性,赋能电力行业智能化升级。

灵巧操作能力成执行任务关键

在电力场景中,巡检和倒闸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作为电力场景的首位人形机器人“员工”,“天工”走进配电室,手持超声波低电波局部放电检测仪对多台电柜进行多点位局部放电检测,高效完成巡检任务。

此前,创新中心自研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天工”已在亦庄供电公司10千伏实训基地高基配电室展开实地操作。“天工”可在台阶、窄道等地形自如穿梭。同时,“天工”还能精准操作复杂的245母联柜,顺利完成合闸、分闸等倒闸操作任务,无缝融入为人类设计的电力巡检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上下肢协同控制下的精准操作和感知行走能力。

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灵巧的操作能力是执行任务的关键。凭借强大的具身运控和操作能力,“天工”成功突破了复杂环境下的移动与操作难题,高效完成了电力设备的巡检和操作任务,为电力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能。“天工”搭载了强大的感知系统,集成激光雷达、多个视觉传感器等,能够360°实时捕捉和分析周围环境的信息,准确判断台阶的高度及位置信息,结合强大的运控算法,“天工”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步伐大小、移动速度以及身体姿态,顺畅应对连续楼梯以及大高度差地形(35cm以上高台),实现不磕碰、不踩棱的稳定行走。

另外,通过视觉传感器,“天工”能实时捕捉操作现场的信息,并根据实际操作需求,凭借上肢操作与下肢平衡调整之间的紧密配合,灵活调整上下肢的运动策略,完成上下蹲起以获取更广泛的操作空间,同时还能确保操作的流畅性和准确性,高效完成抓持仪器、点按、旋钮等精细动作。

· 对话 ·

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

以技术突破为锚点,引领具身智能产业加速落地应用

Q:“天工”的马拉松挑战是否只是一场简单的速度竞赛?

A:并非只是一场简单的速度竞赛,而是对机器人本体设计、运动控制算法、实时决策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创新中心研发团队在散热、刚柔耦合结构设计、具身运控算法、跟随导航与长程路径规划等多个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这一成就不仅验证了人形机器人长时间作业的可靠性,更标志着具身智能技术在面对室外真实环境的泛化性与鲁棒性上实现了巨大突破。

Q:相比上一代机型,“天工2.0”有哪些突破?

A:“天工2.0”从本体硬件、作业性能到操作应用等多方面迎来全新升级。本体硬件上,“天工2.0”采用自研一体化关节,具备高精度、大扭矩特点,显著提升运动性能以及复杂场景的适应性;性能表现上,“天工2.0”搭载自研双电池快换电系统,突破带电设备电池热插拔换电,实现了首个工业级机器人永续作业能力,配合多工况能耗控制技术,具备远超前代的续航能力。同时,“天工2.0”具备工业级上肢负载能力和全自由度灵活下肢系统,双臂可完成16kg重量负载,为复杂场景作业奠定技术基础。

操作应用上,“天工2.0”的端侧智能计算平台计算能力全球领先,为实时智能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Q:针对当前行业在数据、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创新中心未来有望面向行业开放哪些能力?

A:一是建设万平方米级具身智能数据采集与训练基地,破解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的数据荒难题;二是联合产学研力量制定行业首套智能化评测标准,为技术落地树立“度量衡”;三是培育“机器人训练师”新职业,推动人机协作从工具化迈向专业化;四是构建模块化方案体系,提供采集与训练基地建设方案,推动具身智能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布局与区域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此外,联合合作伙伴建设中试示范平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生产制造支持,加速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