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80年时全球老龄化人口将达到30亿人,到那个时候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超过18岁以下人口数量,可见未来社会的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变化。好消息是人的寿命会更长,但到时候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包括医疗、经济、金融等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说道。
未来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养老资金短缺、社会保障的弹性和韧性不够等问题逐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养老金体系应该如何改革?需要关注哪些因素?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哪些先行经验?5月17日—18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在“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主题讨论中,诸多重磅嘉宾齐聚一堂,探讨上述议题。
“先行者”的经验
欧洲、日本是全球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地区和国家,也是人口全球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和国家之一。
日本央行前行长、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杰出客座教授白川方明依据日本的经验,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他表示:“人口老龄化会让生产率下降,这是因为很多老年人的剩余寿命已经不太长了。这些老年人会把钱花在医疗上,或者把养老金主要用来支持医疗。他们不太把钱花在其他方面,比如高等教育等。”
人口老龄化叠加人口出生率降低,将会直接导致人口数量下滑。白川方明指出,人口下降的经济体中整体生产率也会放缓,主要是因为资源重新分配到不同区域会变得更加困难。比如,一些地方的人口减少,维护公共基础设施费用就会更高,这就意味着更低的生产率。
欧洲保险业联合会前主席塞尔吉奥·巴比诺特从保障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给欧洲带来的影响,对于大部分欧洲国家而言,也是属于年轻人支付保险、老年人受益的社会保障体系。
塞尔吉奥·巴比诺特表示:“欧洲的人口老龄化不仅仅与GDP紧密相关,人口的变化对医疗健康和保险两个支柱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人口变化,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欧洲人平均在退休之后过21年去世,还有代际之间的冲突,年轻一点的保险持有人压力更大,使得整个体系逆差非常大,赤字很大。”
养老三支柱改革如何推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优化养老金体系,我国在政策层面还有诸多探索空间。
目前我国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也称三个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具体包括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两个部分。
对于养老保障体系的三个支柱,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指出,目前仍面临三大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共识问题,目前可能还没有达成共识,有些人还是认为只有第一支柱就好,不需要第二、第三支柱;第二个问题是农业人口受益水平比较低;第三个问题是企业年金覆盖的人太少,仅仅覆盖员工的10%,也就是说,企业里90%的人加入第一支柱但是没有加入第二支柱。
养老金融不光是为了确保社会保障网牢固,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福祉。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建议多措并举,拓宽养老资金储备来源。
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提到,“个人养老金体系的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它可以更多地令中低收入人群受益,尤其是年轻人群。个人养老金可以更早地提供给个人,这也是遵循着全球其他国家的很多国际实践。但对于农村和城镇的保险覆盖有很大差距的情况,我们还需要改善。尤其某些地区和社会群体已经成为下一步社保要保障的重点人群”。
谈及下一步如何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周延礼建议,金融机构应该为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长期回报。正确的产品在设计时就应该基于不同的客户要求和他们的风险偏好。机构应该提供各种不同策略和选择让消费者来选择。资产配置时,一定要遵循理性原则。要保障消费者的自主性,让他们能够获得可预期的回报。
从监管的层面,周延礼建议,对于个人养老金,政府给予战略性监管,从而让参与的金融机构提高回报率。同时也要保证养老资产的安全,并提供以用户为基础的服务。
除了第三支柱需要提升吸引力,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也需要提升覆盖率。对此,董克用认为,要把员工加入企业年金的流程变得更加简单。他进一步分析,现在大公司已经有企业年金了,但是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很难找到托管机构,也很难让员工投票支持企业年金。因为有些年轻人可能不愿意加入,有些老年人想要这个福利又不愿意缴费,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想法,很难获得百分之百投票通过。
基于此,董克用建议:“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平台,让行业或者省级、市级所有企业都加入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对所有人开放,如果员工愿意缴纳企业年金,企业提供一对一的补贴。这种情况就不太需要百分之百投票同意了。”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