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5月17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在主题为“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分论坛上,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胡晓炼表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更加多元、更加包容。当前国际贸易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但中国企业凭借独特优势,仍能在变局中把握机遇。
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关税政策扰动全球金融市场,也使得国际贸易、投资体系的格局出现一些变化。胡晓炼认为,有三点值得重视。首先是贸易、投资中的成本效益再平衡。从最初的成本效益问题,到新加入的创新、制度、绿色等发展要素,再到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加入贸易、投资考量,企业家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但核心仍是追求效益与效率最大化。
其次,全球贸易的再平衡会引起主要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而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只有在自身内部经济结构更均衡发展的情况下,贸易不平衡问题才能够有效解决。
再次,货币再平衡将会引导世界货币体系朝着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尽管如今美元“一支独大”,但又面临着两个问题:货币武器化及经济学中的“特里芬难题”。
所谓“特里芬难题”,即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上述问题也必然造成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变。具体来看,一方面会有更多的货币加入国际货币行列,货币除了为贸易、投资服务,也将会为金融稳定服务。另一方面,对加密数字货币的重视,特别是服务跨境贸易、投资方面将有更多探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加密货币成为跨境贸易、投资的公共产品的可能性。
然而,面对复杂局面,胡晓炼指出,中国非常有信心、有底气。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过去一直在国际市场上参与投资、国际产业链的构建,这与其自身独特优势相关。从对外投资来看,以众多民营企业为主,而民营企业具有很强韧性。同时,中企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主导型投资。行业领军企业正以跨国公司的视野布局全球产业链,投资不仅服务于单一市场,更推动当地工业化、绿色化进程。
“将国内园区建设经验复制到海外,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胡晓炼表示,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实现了从单家企业出海到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跨越。此外,中企还会积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就业、税收。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