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金融法草案入围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计划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网编:王巍 2025-05-14

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国务院立法计划》)。其中显示,今年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共有16件,包括医疗保障法草案、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和金融法草案等,另有30件行政法规拟制定、修改。

《国务院立法计划》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对于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新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对于立法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探索积累经验的事项,依法及时作出授权决定或者改革决定。对于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或者依法予以废止。

北京商报

此外,对于相关改革决策已经明确、需要多部法律法规作出相应修改的事项,可以采取“打包”修法方式一并处理。对于需要分步推进的制度创新举措,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改革决定,及时部署和推进相关立法修法工作。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国务院立法计划》显示,国务院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招标投标法修订草案、注册会计师法修正草案、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金融法草案、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制定重要军工设施保护条例、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农村公路条例,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电信法草案、消费税法草案、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商业银行法修订草案、保险法修订草案、计量法修订草案、电力法修订草案、交通运输法草案、铁路法修订草案、公路法修订草案、律师法修订草案。

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国务院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人民警察法修订草案、信访法草案、机关事务管理法草案。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国务院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商标法修订草案。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教师法修订草案、广播电视法草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草案、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

国务院今年还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社会救助法草案、医疗保障法草案。制定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住房租赁条例,修订婚姻登记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办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条例、城市供水条例。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献血法修订草案、不动产登记法草案。

《国务院立法计划》表示,在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方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监狱法修订草案、国家消防救援人员法草案。制定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防洪法修订草案。

在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方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对外贸易法修订草案。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商事调解条例,修订对外使用国徽图案的办法。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出境入境管理法修订草案、海关法修订草案。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相关新闻

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渐行渐近

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明确,今年将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工作。

据了解,早在202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曾将“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立法项目”列入预备审议项目。国务院公布的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亦明确“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人工智能法草案”。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人工智能立法,初步构建涵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等多层次和数据、算法、应用等多维度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制度框架。

一方面,我国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治理基础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个性化推荐、自动化决策进行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的行为,并参照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对自然人声音进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垄断行为。

另一方面,我国围绕算法、深度合成、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制定专门规则。《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深度合成等相关管理制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作为全球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专门立法,规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基本规范。

但北京商报记者也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作、研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作品归属、专利权界定等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例如,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学、绘画、音乐作品,其著作权究竟应归属于开发者、使用者,还是被认定为无主作品?在专利领域,若人工智能自主“发明”技术方案,专利权又该如何归属?这些争议给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

针对立法将如何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健康发展,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知识产权业务委员会主任李洪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立法将明确权责分配与风险分层,同时促进了数据要素与算力的资源优化;另一方面,立法可以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并强化国际合作与标准协同完善。

李洪江认为,人工智能立法是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治理的关键举措,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构建安全与发展并行的法治框架;其次,抢占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最后,回应社会关切与产业激励。

“从AI换脸侵权到算法歧视,公众对技术滥用的焦虑日益加剧。立法通过分级分类监管可系统性解决维权举证难、损失量化难等问题,同时为企业划定合规边界,降低法律不确定性带来的商业风险。”李洪江说。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实习生 芦春阳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